利什曼病,未特指的Unspecified Leishmania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6:19:37
编码1F54.Z

关键词

索引词Leishmaniasis、利什曼病,未特指的、利什曼病、利士曼原虫属、利士曼原虫感染、利什曼病的眼睑寄生虫侵染
缩写VL、内脏利什曼病
别名杜氏利什曼原虫病、Visceral-Leishmaniasis

利什曼病(未特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脾穿刺、骨髓穿刺或淋巴结穿刺涂片镜检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Amastigotes),特异性>99%。
      • PCR检测到利什曼原虫特异性DNA(如kDNA或SSU rRNA基因),敏感性>95%。
    • 临床三联征
      • 长期不规则发热(≥2周),合并脾肿大(肋下≥3cm)及全血细胞减少(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2.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血清学阳性
      • rK39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阳性(敏感性>95%,特异性>98%)。
      • ELISA检测抗利什曼抗体滴度≥1:1600(流行区需结合临床表现)。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3-12个月有疫区(如地中海沿岸、南亚、东非)居住或旅行史,或有沙蝇叮咬暴露史。
  3. 阈值标准

    • 确诊:符合病原学检测阳性或同时满足临床三联征+血清学阳性。
    • 高度疑似:临床三联征+流行病学史,但缺乏病原学证据时需重复穿刺或分子检测。

二、辅助检查

  1. 病原学检查树

    └─病原学检测
    ├─侵入性检查
    │ ├─脾穿刺(金标准,敏感性95%-98%)
    │ ├─骨髓穿刺(敏感性60%-85%)
    │ └─淋巴结/皮肤活检(皮肤型适用)
    └─非侵入性检查
    ├─PCR(血液/骨髓/组织,敏感性>95%)
    └─血涂片(仅HIV合并感染时可能阳性)

    • 判断逻辑
      • 优先选择脾穿刺(确诊价值最高),但需评估出血风险;
      • 骨髓穿刺阴性不能排除诊断,需结合血清学;
      • PCR适用于早期或低寄生虫负荷病例。
  2. 影像学检查树

    └─影像学评估
    ├─腹部超声(首推)
    │ ├─脾脏体积指数>12 cm²/m²
    │ └─门静脉直径>13mm(提示门脉高压)
    └─CT/MRI
    ├─脾脏弥漫性低密度影(巨噬细胞浸润)
    └─排除其他病因(如淋巴瘤、血吸虫病)

    • 判断逻辑
      • 超声量化脾肿大程度,动态监测治疗反应;
      • CT用于复杂病例或合并腹部占位性病变鉴别。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全血细胞分析

    • 三系减少
      • 血红蛋白<10 g/dL(贫血)→ 脾功能亢进+骨髓浸润;
      • 白细胞<4000/μL(中性粒细胞<1500/μL)→ 感染风险升高;
      • 血小板<150,000/μL→ 出血倾向评估。
  2. 生化指标

    • 白蛋白/球蛋白倒置(A/G<1.0):
      • 多克隆IgG升高(>2.5 g/dL)→ 慢性抗原刺激标志;
    • ALT/AST轻度升高(<3倍ULN):→ 肝细胞浸润。
  3. 免疫学检测

    • rK39阳性:提示活动性内脏利什曼病(治疗后可持续阳性6-12个月);
    • IFN-γ释放试验阴性:→ 细胞免疫抑制(重症病例)。
  4. HIV相关检测

    • CD4+ T细胞<200/μL:→ 播散性感染风险增加,血清学假阴性率升高。

四、总结

  • 诊断核心:病原学证据(涂片/PCR)为金标准,临床三联征(发热、脾大、血细胞减少)为强提示。
  • 分层检查
    • 非疫区病例首选PCR+血清学;
    • 疫区高度疑似病例可直接脾穿刺。
  • 实验室预警:三系减少+高球蛋白血症为特征性组合,需立即排查利什曼病。

参考文献
WHO《利什曼病控制指南》(2022版)
美国CDC《热带病诊断指南》(2023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