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型麻风反应Type I leprosy reaction
编码1B20.20
关键词
索引词Type I leprosy reaction、I型麻风反应、麻风逆向反应、麻风升级反应
同义词Leprosy reversal reaction、Leprosy upgrading reaction
缩写I型LR、麻风RR
别名麻风病升级反应、麻风病逆向反应
I型麻风反应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
皮肤表现:
- 红斑和肿胀:原有的麻风皮损区域出现红斑和肿胀,原有斑块边缘可能发红隆起(逆向反应)。这些皮损通常伴有局部发热感。
- 出现几率:高(70%-90%)
- 疼痛和触痛:受累区域的皮肤常有疼痛和触痛感,尤其是在神经干分布区域。
- 出现几率:高(70%-90%)
- 红斑和肿胀:原有的麻风皮损区域出现红斑和肿胀,原有斑块边缘可能发红隆起(逆向反应)。这些皮损通常伴有局部发热感。
-
神经系统症状:
-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报告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内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或针刺感。
- 出现几率:高(70%-90%)
- 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的神经炎症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或瘫痪(如垂足、爪形手)。
- 出现几率:中(40%-60%)
- 感觉异常:患者可能报告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内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或针刺感。
-
全身症状:
- 发热: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轻度升高。
- 出现几率:中(30%-50%)
- 乏力:感到疲乏无力,体力下降。
- 出现几率:中(40%-60%)
- 体重下降:部分病例可能出现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 出现几率:较少见(<10%)
- 发热: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轻度升高。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
皮肤体征:
- 红斑和肿胀:皮肤检查可见原有斑块边缘隆起、发红,皮损范围扩大。
- 出现几率:高(70%-90%)
- 温度升高:受累区域皮肤温度升高。
- 出现几率:高(70%-90%)
- 溃疡形成:皮肤溃疡在I型反应中罕见,若出现需排除继发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 出现几率:罕见(<5%)
- 红斑和肿胀:皮肤检查可见原有斑块边缘隆起、发红,皮损范围扩大。
-
神经系统体征:
- 神经干肿大:受累神经干粗大,触诊时可触及增厚的神经干,并伴有触痛(如尺神经、腓总神经)。
- 出现几率:高(70%-90%)
- 感觉障碍:通过感觉测试(如针刺试验、温度觉测试)可发现感觉异常。
- 出现几率:高(70%-90%)
- 运动功能障碍:肌力测试可发现肌肉无力或瘫痪(如足背屈无力)。
- 出现几率:中(40%-60%)
- 神经干肿大:受累神经干粗大,触诊时可触及增厚的神经干,并伴有触痛(如尺神经、腓总神经)。
-
全身体征:
- 发热:体温轻度升高(通常<38.5℃)。
- 出现几率:中(30%-50%)
- 消瘦:体重下降与慢性病程相关,急性反应期少见。
- 出现几率:罕见(<5%)
- 发热:体温轻度升高(通常<38.5℃)。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皮肤查菌:
- 细菌密度变化:皮肤查菌可能显示细菌密度下降(免疫增强型反应)或暂时性增加(治疗不足时)。
- 出现几率:需结合临床背景(无明确概率数据)
- 细菌密度变化:皮肤查菌可能显示细菌密度下降(免疫增强型反应)或暂时性增加(治疗不足时)。
-
血液检查:
-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显著升高需警惕继发感染。
- 出现几率:低(20%-40%)
- C-反应蛋白(CRP):CRP水平可能升高,但非特异性。
- 出现几率:中(30%-50%)
-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轻度升高,显著升高需警惕继发感染。
-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受累神经干的肿大和结构改变(如神经束水肿)。
- 出现几率:高(70%-90%)
- MRI:MRI检查可显示神经增粗和周围软组织水肿,但临床应用受限。
- 出现几率:低(20%-40%)
-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受累神经干的肿大和结构改变(如神经束水肿)。
参考文献:
- 《麻风病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 《WHO麻风反应管理指南》(2018)
- 中国CDC《麻风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