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副球孢子菌病Pulmonary paracoccidioidomycosis
编码1F2E.0
关键词
索引词Pulmonary paracoccidioidomycosis、肺副球孢子菌病、肺南美芽生菌病、肺类球孢子菌病
同义词pulmonary south american blastomycosis
别名肺副球孢子菌感染、肺部巴西芽生菌病
肺副球孢子菌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肺副球孢子菌病(Pulmonary paracoccidioidomycosis),也被称为肺南美芽生菌病,是由巴西副球孢子菌(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疾病。该疾病主要影响中南美洲地区的居民,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传播。肺部是该疾病的初始感染部位,但真菌可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播散到其他器官,如皮肤、黏膜、淋巴结等。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特征:
- 巴西副球孢子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37°C下培养时呈现酵母样形态,在25-30°C环境下则形成丝状体。这种真菌在自然界存在于土壤和植物中,并且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
感染途径:
- 人类通过吸入含有巴西副球孢子菌孢子的尘埃而受到感染。这些孢子一旦进入肺部,便开始生长繁殖,引发局部炎症反应以及随后的免疫反应。
-
宿主因素:
- 虽然任何人都可能被感染,但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病,尤其是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风险更高。此外,免疫抑制状态下的个体更易发展成严重形式的副球孢子菌病。
-
病理生理机制:
- 真菌侵入肺泡后,激活先天免疫系统,包括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然而,如果机体无法有效清除病原体,则会导致持续性的炎症过程,形成肉芽肿结构。随着时间推移,病变区域可能发生纤维化或者坏死,从而损害正常组织功能。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咳嗽、咳痰(有时带血)、胸痛以及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能出现急性起病,类似肺炎的表现。
- 随着病情进展,一些病人可能会经历体重减轻、乏力等症状,提示存在全身性感染的可能性。
-
体征:
- 物理检查时可发现呼吸音减弱或湿啰音,特别是在病变累及较大范围肺组织的情况下。
- 当疾病扩散至其他部位时,还可见到相应区域的异常体征,例如口腔溃疡、鼻咽部损伤等。
参考文献:《Fields Virology》, 传染病学监测数据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公开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关于肺副球孢子菌病的基本医学知识概览;具体诊断与治疗方案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