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感染性疾患,不可归类于他处者Other specified Certain other disorders of infectious origin

更新时间:2025-06-18 21:39:25
编码1G60.Y

关键词

索引词Certain other disorders of infectious origin、其他特指的感染性疾患,不可归类于他处者
缩写其他特指感染性疾患、不可归类他处感染性疾患
别名非典型感染性疾患、特殊类型感染性疾病

其他特指的感染性疾患,不可归类于他处者(ICD-11:1G60.Y)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从感染部位(脓液、组织活检、血液)分离培养出特定病原体(如真菌、藻类、罕见细菌)。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宏基因组测序)检出无法归类于常规分类的病原体核酸序列。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局部持续性炎症(红肿热痛≥4周)伴溃疡或脓肿形成。
      • 累及周围神经系统时出现神经痛、肌力减退或感觉异常。
      • 免疫抑制患者出现多器官受累(如皮肤+关节+神经系统)。
    • 流行病学特征
      • 长期接触污染环境(如土壤、污水)或职业暴露史(农业、畜牧业)。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三项:
      • 典型临床表现(局部炎症+器官特异性症状)。
      • 影像学证据(脓肿/骨质破坏)。
      • 排除其他已知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放线菌病)。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X线/CT检查
      • 判断逻辑:发现软组织肿胀、骨质破坏或异物残留,提示慢性化脓性感染(如足分支菌病)。
    • MRI检查
      • 判断逻辑:高分辨率显示神经根增粗或鞘膜强化,支持周围神经系统感染。
  2. 病原学检查树

    • 一级检查
      • 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区分细菌/分枝杆菌)。
    • 二级检查
      • 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8℃/37℃双温培养)。
      • 特殊细菌培养(如放线菌需厌氧环境)。
    • 三级检查
      • 16S rRNA测序(细菌鉴定)。
      • ITS测序(真菌鉴定)。
  3. 免疫学评估

    • CD4+ T细胞计数
      • 判断逻辑:<200/μL时提示免疫缺陷相关感染风险增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组织培养阳性:确诊价值最高,但耗时长(需2-6周)。
    • 宏基因组测序阳性:可快速识别罕见/混合感染,但需排除环境污染物。
  2.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50 mg/L:提示活动性细菌感染或组织坏死。
    • 降钙素原(PCT)≥0.5 ng/mL:提示全身性细菌感染可能。
  3. 血常规

    • 白细胞>12×10⁹/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支持急性细菌感染。
    • 嗜酸性粒细胞>5%:可能提示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
  4. 病理学检查

    • 肉芽肿伴化脓性坏死:见于真菌或分枝杆菌感染。
    • 硫磺样颗粒(HE染色):提示放线菌感染。
  5. 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

    • 蛋白>0.5 g/L,细胞数>5×10⁶/L:提示感染性神经根炎。

四、总结

  • 确诊核心需依靠病原体分离或分子检测,结合慢性炎症特征。
  • 辅助检查策略:优先完成影像学定位,分层开展病原学检测(染色→培养→测序)。
  • 实验室异常解读:需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炎症,免疫状态评估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WHO《罕见感染性疾病诊断指南》(2023)
《临床微生物学手册》(ASM Press第12版)
IDSA《免疫缺陷宿主感染管理指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