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Other specified Bacterial foodborne intoxications
编码1A1Y
关键词
索引词Bacterial foodborne intoxications、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难辨梭菌食物中毒、创伤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缩写其他特指细菌性食物中毒、OTBFP
别名特指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已知细菌性食物中毒、具体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其他特指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粪便、呕吐物或可疑食物中分离培养出特定致病菌(如创伤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致病菌特异性基因(如创伤弧菌的vvhA基因、副溶血弧菌的tdh基因)。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胃肠炎症状:进食后数小时内突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或血性便)。
- 特殊类型症状:创伤弧菌感染伴皮肤坏死性病变或败血症体征(如低血压、瘀斑)。
- 流行病学史:
- 发病前24小时内食用可疑食物(如生海鲜、未煮熟贝类),或群体性发病(同一餐次≥2人出现类似症状)。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可疑食物暴露史)。
- 血清学检测显示特异性抗体滴度≥4倍升高(如创伤弧菌IgM抗体)。
二、辅助检查
-
病原学检查:
- 粪便培养:
- 判断逻辑:选择性培养基(如TCBS琼脂)分离弧菌属,结合生化鉴定(氧化酶试验阳性)确认。
- 血液培养(严重病例):
- 判断逻辑:创伤弧菌败血症患者血培养阳性率可达60%。
- 粪便培养:
-
分子检测:
- 多重PCR:
- 判断逻辑:同时检测多种毒素基因(如副溶血弧菌的tdh/trh),提高检测特异性。
- 多重PCR:
-
影像学检查:
- 腹部CT:
- 判断逻辑:排除急腹症(如阑尾炎),肠壁水肿或淋巴结肿大支持细菌性感染。
- 腹部CT:
-
血清学检查:
- 抗体滴度检测:
- 判断逻辑:双份血清(急性期与恢复期)抗体滴度≥4倍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 抗体滴度检测: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病原学检查:
- 粪便培养阳性:直接确诊特定致病菌感染,需结合药敏试验指导治疗。
- PCR检测阳性:快速诊断毒素产生型菌株,明确毒力特征。
-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50 mg/L:提示重度炎症反应,需警惕败血症风险。
- 降钙素原(PCT)>0.5 ng/mL:提示细菌性感染可能性大。
-
电解质与肾功能:
- 低钾血症(血钾<3.5 mmol/L):频繁呕吐/腹泻导致,需补液纠正。
- 血肌酐升高:提示脱水性肾前性肾功能损伤。
-
血常规:
- 白细胞>10×10^9/L伴中性粒细胞升高:支持细菌感染诊断。
- 血小板减少(<100×10^9/L):创伤弧菌败血症的预警指标。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升高: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风险,见于重症感染。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培养或PCR),结合急性胃肠炎症状及群体暴露史。
- 辅助检查优先级:粪便培养为首选,重症患者需加做血培养及炎症标志物。
- 实验室预警指标:血小板减少、PCT显著升高提示病情危重,需紧急干预。
参考文献:
WHO《食源性疾病诊断指南》(2023版)
中国《细菌性食物中毒诊疗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2022)
IDSA《感染性腹泻管理指南》(2021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