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Cutaneous myiasis
编码1G01.3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myiasis、皮肤蝇蛆病、皮肤蝇蛆侵染、疖性蝇蛆病、匍行蝇蛆病、伤口蝇蛆病、创伤性蝇蛆病
同义词Maggot infestation of the skin、Dermal myiasis
缩写CM
别名外伤性蝇蛆病、创面蝇蛆病、蛆症
(1G01.3)皮肤蝇蛆病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 皮肤瘙痒与移行感:
- 剧烈瘙痒伴虫体移动感(常见,见于80%-90%病例),夜间加重。
- 部分患者描述皮下“蠕动感”(高发,70%-85%)。
- 局部疼痛:
- 针刺样或灼痛感(常见,60%-80%),与幼虫活动及炎症反应相关。
- 全身前驱症状:
- 低热、头痛、恶心、乏力(较少见,15%-30%),多见于感染初期。
非典型症状
- 游走性肿块:
- 皮下结节位置变化(较少见,20%-40%),提示幼虫迁移。
- 神经症状:
- 四肢麻木或感觉异常(罕见,5%-10%),可能与幼虫侵袭深部组织有关。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 疖肿样皮损:
- 单发或多发红色隆起结节(直径1-3cm),中央破溃伴小孔(高发,90%-95%)。
- 破溃处可见黄色清亮或脓性渗出液(80%-90%),偶见幼虫尾部外露(50%-70%)。
- 匍行性红斑:
- 线状或蛇形红色隆起(较少见,30%-50%),末端水疱提示幼虫活动方向。
并发症体征
- 继发感染:
- 局部红肿加重、脓性分泌物增多(20%-40%),常见于未及时处理者。
- 组织坏死:
- 溃疡扩大伴黑色焦痂(罕见,5%-10%),提示严重炎症或合并细菌感染。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 实验室检查:
-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60%-80%):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达10%-40%(参考:默沙东诊疗手册)。
- 炎症标志物升高: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轻度升高(40%-60%)。
- 组织病理学:
- 真皮层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肉芽肿形成(高发,70%-90%),偶见虫体断面(50%-70%)。
- 影像学:
- 超声检查可显示皮下隧道样低回声区(较少应用,主要用于复杂病例)。
参考文献
- 默沙东诊疗手册(皮肤蝇蛆病章节):疖肿型病变特征及实验室数据。
- 《临床寄生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组织病理学表现。
- 海南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指南: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建议。
注:临床表现因蝇种差异显著,热带地区以人肤蝇(Dermatobia hominis)为主,我国牧区常见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感染,需结合流行病学史综合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