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更新时间:2025-06-18 18:40:23
编码1F54.1

关键词

索引词Cutaneous leishmaniasis、皮肤利什曼病、旧大陆型皮肤利什曼病、淋巴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病伴结节性淋巴管炎、播散性皮肤利什曼病、弥漫性皮肤利什曼病
同义词Old world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缩写CL、皮肤利病
别名皮肤利什曼氏病、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L.tropica感染、L.aethiopica感染、皮肤型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症

皮肤利什曼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溃疡边缘组织刮片吉姆萨染色镜检发现巨噬细胞内无鞭毛体(检出率70%-85%)。
      • PCR检测皮肤组织样本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DNA(敏感性90%-95%)。
    • 培养阳性:三恩培养基中培养出前鞭毛体(需2-4周,阳性率60%-80%)。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暴露部位(面部、四肢)出现无痛性火山口状溃疡,边缘隆起,基底肉芽组织伴干痂覆盖。
      • 病程自限性(6-18个月自愈),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
    • 流行病学史
      • 来自疫区(地中海、中东、南美等),有白蛉叮咬暴露史或疫区旅居史。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皮肤溃疡(火山口状边缘+干痂)。
      • 流行病学史(疫区暴露)。

二、辅助检查

  1. 病原学检查

    • 涂片镜检
      • 判断逻辑:溃疡边缘刮片染色镜检发现无鞭毛体可确诊,阴性结果需结合PCR或培养。
    • PCR检测
      • 判断逻辑:高敏感性,适用于早期或涂片阴性病例,检测靶基因(如kDNA、SSU rRNA)。
    • 培养
      • 判断逻辑:培养阳性可明确虫种,但耗时长(2-4周),适用于疑难病例。
  2.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皮肤活检
      • 判断逻辑:显示肉芽肿性炎症伴巨噬细胞内无鞭毛体,需与结核、麻风鉴别。
  3. 血清学检查

    • 抗体检测(如rK39试纸条):
      • 判断逻辑:对皮肤型敏感度低(<30%),阳性结果需结合临床,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4. 影像学检查

    • 超声检查
      • 判断逻辑:评估淋巴结肿大,排除继发感染或脓肿形成。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涂片镜检阳性

    • 确诊意义:直接证实利什曼原虫感染,需注意与组织胞浆菌病鉴别。
  2. PCR阳性

    • 早期诊断价值:可在溃疡形成前检测到寄生虫DNA,指导早期治疗。
  3. 培养阳性

    • 虫种鉴定意义:明确致病虫种(如L. major、L. braziliensis),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4. 血清学阳性

    • 局限性:高抗体滴度可能提示内脏型感染,需结合临床排除混合感染。
  5. 血常规异常

    • 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合并细菌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病原学证据(涂片、PCR或培养),结合典型皮损形态。
  • 辅助检查分层应用
    • 首选涂片镜检(快速、经济);
    • 涂片阴性者行PCR检测;
    • 疑难病例加做培养或组织病理。
  • 鉴别重点:需与化脓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孢子丝菌病鉴别,病原学检测是关键。

参考文献

  • WHO《利什曼病诊断指南》(2023)
  • IDSA《热带病诊疗指南》(2016)
  • 默沙东诊疗手册(2022)
  • 《中华传染病杂志》利什曼病共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