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良性乳房疾病Unspecified Benign breast disease
编码GB20.Z
关键词
索引词Benign breast disease、未特指的良性乳房疾病、良性乳房疾病
缩写WZDLRXBRYXJB
别名良性乳腺病-未特指、未明确类型的良性乳房疾病、良性乳腺疾病-未指定
未特指的良性乳房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空芯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证实为良性病变(如纤维腺瘤、腺病、囊肿等),无恶性细胞学特征(无异型性、核分裂象缺失)。
- 影像学-病理一致性:
- 影像学(超声/钼靶/MRI)显示的良性特征与病理结果完全吻合(如BI-RADS 2-3类)。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可触及边界清晰、活动度良好的无痛性肿块(直径<3cm),无皮肤粘连或乳头内陷。
- 周期性乳房胀痛(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
- 影像学良性特征:
- 超声:边界光滑的实性或囊性肿块,无血流信号(BI-RADS 3类)。
- 钼靶:边缘锐利的圆形致密影,粗大钙化(BI-RADS 2类)。
- 年龄与风险因素:
- 育龄期女性(20-50岁),无乳腺癌家族史或BRCA基因突变。
- 典型临床表现:
-
排除标准:
- 必须排除乳腺癌(病理无恶性证据,影像学无毛刺征/微钙化簇)。
- 排除特异性良性病变(如导管内乳头状瘤需病理确诊)。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病理学检查] A --> D[临床评估] B --> B1[超声-首选] B --> B2[钼靶-≥40岁] B --> B3[MRI-疑难病例] C --> C1[细针穿刺细胞学-FNA] C --> C2[空芯针穿刺活检-CNB] C --> C3[手术切除活检] D --> D1[触诊] D --> D2[症状周期评估]
判断逻辑:
-
超声(B1):
- 良性指征:椭圆形、平行位、边界清晰、后方回声增强 → BI-RADS 3类(恶性风险<2%)。
- 处理:BI-RADS 3类需6个月随访,升级至4类则需活检。
-
钼靶(B2):
- 良性指征:边缘光滑的等/高密度影,粗大钙化(直径>0.5mm) → BI-RADS 2类。
- 处理:BI-RADS 2类无需干预,4类需病理确认。
-
MRI(B3):
- 良性指征:T2高信号(囊肿)或均匀强化,Ⅰ型时间-信号曲线 → BI-RADS 3类。
- 处理:用于超声/钼靶无法定性的病例。
-
病理检查(C1-C3):
- FNA:涂片见良性上皮细胞(无核异型性)→ 支持诊断,但可能漏诊。
- CNB:组织学确认良性病变(如纤维腺瘤)→ 金标准替代方案。
- 手术活检:适用于CNB不确定或较大肿块。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激素检测:
- 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
- 异常意义:提示激素失衡可能促进增生,但非诊断依据,需结合临床。
- 泌乳素升高(>25 ng/mL):
- 异常意义:可能引起乳头溢液,需排查垂体瘤。
- 雌激素/孕激素比值升高:
-
乳头溢液检查:
- 细胞学发现泡沫细胞/良性上皮:
- 异常意义:支持良性导管扩张,血性溢液需排除恶性。
- 隐血试验阳性:
- 异常意义:提示导管内出血,需MRI或导管镜进一步评估。
- 细胞学发现泡沫细胞/良性上皮:
-
炎症标志物:
- CRP/ESR轻度升高:
- 异常意义:可能伴发局灶性乳腺炎,需抗生素试验性治疗。
- CRP/ESR轻度升高:
-
肿瘤标志物:
- CA15-3/CEA正常:
- 异常意义:若升高需警惕恶性转化(敏感性<10%)。
- CA15-3/CEA正常:
四、总结
- 确诊核心:病理学检查(CNB或手术活检)为金标准,需与影像学(BI-RADS 2-3类)高度一致。
- 关键辅助检查:超声为首选筛查,钼靶用于≥40岁,MRI解决疑难病例。
- 实验室价值: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疾病(如高泌乳素血症、恶性转化)。
参考文献:
- ACR BI-RADS® Atlas (2023)
- 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5th Edition
- NCCN Breast Cancer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Guidelines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