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视网膜层间分离Unspecified Separation of retinal layers

更新时间:2025-06-19 04:12:26
编码9B78.6Z

关键词

索引词Separation of retinal layers、未特指的视网膜层间分离、视网膜层间分离、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possible translation]、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
缩写视网膜内层分裂
别名视网膜层间脱离、视网膜层裂、视网膜层状分离

未特指的视网膜层间分离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认分离
      • 清晰显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分离,分离高度≥150μm。
      • 黄斑区受累时中央凹厚度≥300μm(正常值:150-250μm)。
    • 直接眼底镜/广角眼底成像
      • 观察到视网膜灰白色波浪状隆起,表面血管迂曲,伴视网膜下液积聚。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影像学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5)合并视野缺损(Goldmann视野计检测暗点>5°)。
      • 视物变形(Amsler方格表阳性)或闪光感(眼球运动诱发)。
    • 高危因素
      • 高度近视(≥-6.00D)、眼外伤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年龄>50岁。
    • B型超声支持
      • 显示脱离区域高回声带(灵敏度>90%),排除脉络膜肿瘤或出血。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OCT证据,需同时满足:
      • 眼底镜观察到视网膜隆起 + 典型症状组合
      • B超显示高回声带 + 高危因素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视力/视野检查] A --> C[直接眼底镜] B --> D[视力≤0.5?] C --> E[视网膜隆起?] D -->|是| F[进阶影像学] E -->|是| F F --> G[OCT] F --> H[B型超声] G --> I[分离高度测量] H --> J[回声特征分析] I --> K[确诊/分型] J --> K K --> L[治疗决策]

  2. 判断逻辑

    • OCT
      • 层间分离高度>150μm→支持脱离诊断
      • 黄斑区囊样水肿→提示功能预后不良
    • B型超声
      • 高回声带+后运动现象→视网膜脱离
      • 低回声团块→需排除脉络膜黑色素瘤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浆液性脱离:晚期荧光积存
      • 出血性脱离:荧光遮蔽
    • 视野检查
      • 暗点位置与OCT脱离区域对应→验证功能损伤

三、实验室及影像学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1. OCT定量参数

    • 分离高度≥200μm
      • 意义:提示进展性脱离,需48小时内干预
      • 处理:紧急玻璃体腔注气或巩膜扣带术
    • 黄斑中心凹厚度≥350μm
      • 意义:高视力丧失风险(OR=4.2)
      • 处理:优先选择微创玻璃体切割术
  2. 超声特征

    • 后运动征阳性
      • 意义:确诊视网膜脱离(特异性98%)
    • 脉络膜凹陷征
      • 意义:提示脉络膜脱离(需全身激素治疗)
  3. 功能检查

    • 视野平均缺损(MD)>8dB
      • 意义:视功能不可逆损伤阈值
      • 处理:术后需3个月视觉康复训练
  4. 全身指标

    • HbA1c>7%
      • 意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风险增加2.3倍
      • 处理:术前强化血糖控制至≤6.5%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OCT显示层间分离(≥150μm)或直接眼底镜观察到隆起。
  • 检查优先级:OCT>B超>FFA,避免单一检查误诊。
  • 关键异常值
    • OCT分离高度>200μm或黄斑厚度>350μm→需紧急手术
    • 视野MD>8dB→提示永久性视功能损伤

参考文献

  1. AAO《视网膜脱离诊疗指南》(2023)
  2. 《中华眼科杂志》视网膜疾病影像诊断专家共识(2022)
  3. European Society of Retina Specialists (EURETINA) 黄斑手术指征白皮书
  4. NIH AREDS研究报告:黄斑厚度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