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视网膜病变Unspecified Retinopathy
编码9B71.Z
关键词
索引词Retinopathy、未特指的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
缩写URD、未特指视网膜病变
别名视网膜病未明、不明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问题未特指
未特指的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多模态影像学证据:
- 至少两种影像学检查(OCT+FFA或OCT+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结构性损伤(如黄斑水肿、血管渗漏、层间分离)。
- 排除已知特发性视网膜病变(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AMD、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 功能性损伤证据: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8)或视野缺损(标准自动视野计检测≥2个象限缺损)。
- 多模态影像学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视力模糊/变形 + 飞蚊症/闪光感(同时存在≥2项)。
- 暗适应能力下降(暗适应测试延迟>5分钟)。
- 体征特征:
- 眼底检查发现棉絮斑、出血灶或血管白鞘(无特定分布模式)。
- 玻璃体混浊(非感染性)。
- 典型症状组合:
-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影像学结构性损伤(必须条件)
- 功能性损伤(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 若仅满足影像学损伤+1项支持条件,需动态随访(3个月内病变进展)。
- 确诊需同时满足: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基础筛查] --> B[视力检查] A --> C[眼压测量] A --> D[裂隙灯检查] A --> E[直接检眼镜] E --> F[眼底初步评估] F --> G[疑似病变?] G -->|是| H[进阶影像学] G -->|否| I[定期随访] H --> J[OCT] H --> K[FFA] H --> L[眼底照相] J --> M[分层结构分析] K --> N[血管通透性评估] L --> O[病变形态记录] M & N & O --> P[综合诊断] P --> Q[明确病因?] Q -->|是| R[针对性治疗] Q -->|否| S[未特指诊断]
判断逻辑:
- OCT:
- 视网膜层间积液→提示水肿/渗出
- 神经上皮层脱离→提示浆液性脱离
- 外层视网膜萎缩→提示慢性损伤
- FFA:
- 早期高荧光→血管渗漏
- 无灌注区→缺血性病变
- 晚期着染→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 眼底照相:
- 出血形态(点状/片状)→血管性 vs 炎症性
- 渗出分布(中心/周边)→代谢性 vs 遗传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全身性指标:
- HbA1c >6.5%:提示糖尿病继发可能,需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hs-CRP >3 mg/L:提示系统性炎症,可能加重视网膜损伤
- 血脂异常(LDL>3.4mmol/L):增加血管性病变风险
-
眼部特异性指标:
- 房水IL-6 >10 pg/mL:提示眼内炎症活动(敏感性82%)
- 玻璃体VEGF >150 pg/mL:提示新生血管风险(需联合OCTA验证)
-
电生理检查:
- ERG a波振幅降低>30%:提示光感受器损伤
- mfERG 中心反应延迟:提示黄斑功能异常
四、诊断路径总结
- 核心流程:
- 首选OCT评估结构损伤 → 联合FFA评估血管完整性 → 排除已知病因
- 关键鉴别:
- 棉絮斑需鉴别:高血压 vs 感染 vs 特发性
- 黄斑水肿需鉴别:糖尿病 vs 葡萄膜炎 vs 未特指
- 动态监测:
- 每3个月OCT随访视网膜厚度变化(>10%增厚提示进展)
参考文献:
- AAO《视网膜与玻璃体疾病临床指南》(2023)
- ICD-11 视网膜疾病分类标准 (WHO, 2024)
- 《Ophthalmology》特刊:非特异性视网膜病变诊疗共识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