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眼后段疾患Unspecified Disorders of the eyeball - posterior segment

更新时间:2025-06-19 00:20:36
编码9C0Z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s of the eyeball - posterior segment、未特指的眼后段疾患、眼后节疾患
缩写眼后段疾患-NOS、Posterior-Segment-Disease-NOS
别名不明原因眼后段疾患、非特指性眼后段病、未分类的眼后段病症

未特指的眼后段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显示视网膜层结构异常(如黄斑增厚、神经上皮层脱离)。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证实视网膜血管渗漏、无灌注区或新生血管形成。
    • 排除特定疾病
      • 通过系统检查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脱离等已命名眼后段疾病(依据ICD-11诊断分类)。
  2.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核心症状组合
      • 同时存在 ≥2 项典型症状:
      • 视力模糊/丧失(最佳矫正视力≤0.5)
      • 眼前漂浮物持续 >72小时
      • 闪光感反复发作
      • 视野缺损(经 Humphrey 视野计证实)
    • 体征证据
      • 眼底镜检查发现 ≥1 项客观病变:
      • 视网膜出血/渗出(非糖尿病性分布)
      • 玻璃体混浊(非生理性)
      • 视盘边界模糊或苍白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
      • 必须条件中影像学异常 + 排除特定疾病
      • 支持条件中 ≥1 项体征证据
    • 疑似诊断(需进一步检查):
      • 仅满足核心症状组合 + 无法解释的视力下降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基础筛查] --> B[视力与眼压检查] A --> C[裂隙灯检查] A --> D[直接检眼镜] B --> E[异常?] C --> E D --> E E -->|是| F[高级影像学] E -->|否| G[观察随访] F --> H[OCT] F --> I[FFA] F --> J[B超] H --> K[黄斑/视网膜结构分析] I --> L[血管通透性评估] J --> M[玻璃体/视网膜脱离筛查] K --> N[诊断决策] L --> N M --> N

判断逻辑

  1. OCT
    • 黄斑中心凹厚度 >250μm → 提示水肿
    • 外层视网膜结构断裂 → 提示光感受器损伤
  2. FFA
    • 晚期荧光渗漏 >3倍血管径 → 提示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 无灌注区 >5DD(视盘直径)→ 提示缺血性病变
  3. B超
    • 玻璃体后脱离伴视网膜皱褶 → 需排除裂孔性脱离
    • 脉络膜增厚 >2mm → 提示炎症或渗漏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CRP >10 mg/L:提示全身性或局部炎症反应,需排查感染/自身免疫病
    • ESR >20 mm/h:若持续升高,需结合血清抗核抗体(ANA)排除葡萄膜炎
  2. 代谢指标
    • HbA1c ≥6.5%:即使无糖尿病史,也需评估微血管损伤风险
    • 血脂异常(LDL >130 mg/dL):增加血管性病变概率
  3. 感染血清学
    • 梅毒TPPA阳性:需腰穿排除神经梅毒累及视神经
    • 弓形虫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性视网膜炎可能
  4. 玻璃体PCR
    • 病毒核酸阳性(如HSV/VZV):确诊病毒性视网膜炎,需立即抗病毒治疗

四、诊断流程总结

  • 核心路径:症状+体征 → OCT/FFA确诊 → 排除命名性疾病
  • 关键警示
    • 突发视野缺损 + OCT正常 → 需紧急脑MRI排除视路占位
    • 玻璃体混浊伴低眼压 → 排查隐匿性眼内炎
  • 避免误诊:非特异性体征(如出血)需结合FFA/OCT区分病因(如:糖尿病呈微动脉瘤,高血压呈火焰状出血)

参考文献

  1. AAO《眼科临床指南》(2024版)
  2. 《Retina》(第五版, Stephen J. Ryan 主编)
  3. WHO《视觉健康全球行动计划》技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