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脉络膜疾患Unspecified Disorders of the choroid

更新时间:2025-06-18 19:59:25
编码9B6Z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s of the choroid、未特指的脉络膜疾患、脉络膜疾病NOS、脉络膜病变、葡萄膜疾患、后葡萄膜疾患
缩写未特指脉络膜疾患
别名未特指的脉络膜病变、未特指葡萄膜疾患

未特指的脉络膜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特征性改变
      •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显示脉络膜渗漏/灌注异常(如多灶性强荧光或遮蔽荧光)。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证实脉络膜增厚伴视网膜下液或外层视网膜结构破坏。
    • 病理学证据
      • 脉络膜活检发现炎症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或肿瘤细胞(仅限手术适应证病例)。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功能依据)

    • 核心症状组合
      • 视力下降(矫正视力≤0.5)合并视野缺损(Goldmann视野计检测缺损范围≥20°)。
      • 色觉异常(Farnsworth-Munsell 100色觉测试总分≥200)。
    • 体征组合
      • 眼底镜下黄白色病灶(直径≥1 DD)伴视网膜下出血。
      • 房水闪辉(Tyndall现象++以上,激光闪辉细胞仪检测>50 ph/ms)。
  3. 排除标准

    • 已明确病因的特异性脉络膜疾病(如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结核性脉络膜炎)。
    • 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活动期(需检测抗核抗体A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阴性)。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脉络膜影像评估
    ├─无创检查
    │ ├─OCT(黄斑区+病灶区分层扫描)
    │ ├─FFA/ICG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 └─B超(测量脉络膜厚度,筛查占位)
    └─有创检查
    ├─脉络膜活检(仅限疑难病例)
    └─玻璃体切割术标本送检

  2. 判断逻辑

    • OCT分层分析
      • 外层视网膜高反射条带断裂→提示脉络膜-视网膜界面破坏
      • 脉络膜厚度>350μm(EDI-OCT测量)→支持炎症或肿瘤
    • FFA/ICGA联合解读
      • FFA早期低荧光+ICGA晚期高荧光→提示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异常
      • 两者均显示多灶性强荧光→需排查感染性脉络膜炎
    • B超定位
      • 局灶性脉络膜隆起伴内部低回声→需鉴别脉络膜黑色素瘤与出血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炎症标志物

    • IL-6 >15 pg/mL(玻璃体液):提示眼内炎症活动,需排除感染性病因
    • ACE >82 U/L(血清):可能提示结节病累及脉络膜
  2. 免疫学检测

    • HLA-A29阳性:增加鸟枪弹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风险
    • QuantiFERON-TB Gold阳性:需排查结核性脉络膜炎
  3. 分子诊断

    • PCR检测阳性(房水/玻璃体):
      • HSV/VZV DNA检出→抗病毒治疗指征
      • Toxoplasma gondii DNA→需联合磺胺类药物
  4. 肿瘤标志物

    • BRAF V600E突变阳性(脉络膜活检):提示转移性黑色素瘤可能

四、总结

  • 确诊路径:以多模态影像(FFA+OCT+ICGA)为核心,疑难病例需结合分子检测与病理。
  • 关键鉴别:通过IL-6水平区分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病变,HLA分型辅助诊断特殊类型。
  • 治疗导向:PCR阳性结果直接指导抗微生物治疗,BRAF突变提示需全身肿瘤筛查。

参考文献

  • 《中华眼科杂志》脉络膜疾病诊疗共识(2023版)
  • AAO(美国眼科学会)《Uveitis and Ocular Inflammation》临床指南
  • EURETINA(欧洲视网膜专家学会)关于脉络膜影像学检查的立场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