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受害者Victim of earthquake
编码PJ01
关键词
索引词Victim of earthquake、地震受害者
缩写震灾受害者、地震伤者
别名地震伤亡人员、地震罹难者、地震灾难中的受害者、震区伤员、震害遇难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受伤时的活动
XE8VF 无偿工作
XE9ME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无偿地清洁、烹饪或维护XE1C6
无偿工作的往返中XE3RL
在无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29 教育活动
XE3HD
体育课、学校运动会XE4SM
往返教育活动 被照料
XE2EZ
由非卫生保健人员照料XE245
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照料XE643
由未特指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或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人照料XE545 有偿工作
XE7NW
有偿工作的往返中XE2QJ
重复高强度工作XE9Q2
在有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14
长时间蹲着工作XE88E
长时间以跪姿势工作 体育、娱乐或休闲活动
XE5UF
业余时间有组织的运动和训练XE617
休闲或玩XE5C9
其他特指的业余时间运动和训练地震受害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地震受害者是指在地震这一自然灾害中受到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个体,这些影响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身体伤害、心理创伤以及环境变化导致的健康问题。根据ICD-11分类标准,地震受害者被归类于“暴露于极端自然力量”的范畴内,编码为PJ01,属于疾病或死亡外因章节下的实体类目。
受伤机制
-
物理性损伤:
- 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崩塌、物品坠落等可造成挤压伤、挫伤、骨折等多种类型的身体伤害。
- 碎片飞溅和地面不平也可能导致切割伤、刺伤及跌倒伤害。
-
次生健康影响(原“非物理性伤害”):
- 心理创伤:强烈的恐惧感、无助感以及对生命安全的威胁可能引发急性应激反应(ASR)、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心理健康问题。
- 环境因素:断水断电、食物短缺、卫生条件恶化等次生灾害可能增加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如腹泻、呼吸道感染等。
病理生理学特征
-
多系统受累:
- 严重的地震灾害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对于经历长时间埋压或严重创伤的患者,可能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横纹肌溶解相关肾衰竭、心律失常等。
-
应激反应:
- 灾难性事件触发的强烈应激反应不仅影响精神状态,还可能通过交感神经激活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改变,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
-
免疫抑制:
- 持续的心理压力及恶劣环境可能削弱机体免疫功能,增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的风险。
临床表现
-
躯体症状:
- 可见外伤如皮肤破损、出血;隐匿性损伤(如内脏出血)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
- 长时间被困者可能表现为脱水、电解质紊乱或挤压综合征相关症状。
-
心理症状:
- 急性期以焦虑、失眠、过度警觉为主;慢性期可能发展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表现为闪回、回避行为及情感麻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震受害者需同时关注急性期创伤救治和长期身心康复,需要多学科协作的医疗干预与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