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风暴受害者Victim of cataclysmic storm
编码PJ06
关键词
索引词Victim of cataclysmic storm、灾难性风暴受害者
缩写风暴受害者
别名灾难性风暴伤者、强风暴受伤者、极端天气事件受害者、自然灾害风暴受害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受伤时的活动
XE8VF 无偿工作
XE9ME
在自己居住的地方无偿地清洁、烹饪或维护XE1C6
无偿工作的往返中XE3RL
在无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29 教育活动
XE3HD
体育课、学校运动会XE4SM
往返教育活动 被照料
XE2EZ
由非卫生保健人员照料XE245
由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照料XE643
由未特指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或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人照料XE545 有偿工作
XE7NW
有偿工作的往返中XE2QJ
重复高强度工作XE9Q2
在有偿工作过程中的行程XE714
长时间蹲着工作XE88E
长时间以跪姿势工作 体育、娱乐或休闲活动
XE5UF
业余时间有组织的运动和训练XE617
休闲或玩XE5C9
其他特指的业余时间运动和训练灾难性风暴受害者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特征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灾难性风暴受害者是指因遭遇如飓风、龙卷风、台风等强烈气象灾害而直接或间接遭受身体或心理损伤的个体。此类自然灾害常伴随极端风速、强降水、洪水及次生环境危害,可造成广泛性人身伤害与公共卫生危机。根据ICD-11编码PJ06,此类受害者归类于“暴露于极端自然力量”类别。
病因学特征
-
物理损伤机制:
- 直接创伤:风暴中高速飞散的碎片(如建筑材料、玻璃)、倒塌的建筑物或树木可导致钝器伤、穿透伤及复合性创伤。
- 次生灾害伤害:风暴引发的洪水、泥石流或海啸可能造成溺水、机械性窒息(如泥沙吸入)或挤压综合征。
- 环境暴露性损伤:缺乏庇护条件下,极端低温可致低体温症,湿热环境则可能引发脱水或热衰竭(非“热射病”,因热射病为体温调节中枢衰竭的终末阶段)。
-
心理创伤机制:
- 急性应激障碍(ASD):灾后3天内出现的强烈恐惧、分离性症状及反复侵入性记忆,持续时间不超过1个月。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灾后1个月以上仍存在的再体验症状(如闪回)、持续性回避、认知负性改变及过度警觉。
- 继发性精神障碍:包括适应障碍(灾后3个月内出现)、重性抑郁障碍及广泛性焦虑障碍,可能与灾后资源匮乏叠加作用相关。
病理机制
-
躯体损伤:
- 物理冲击可导致骨折、脏器破裂、创伤性脑损伤等急症,需注意延迟性硬膜外血肿等隐匿性损伤。
- 污水暴露增加创伤弧菌、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风险,需与一般性伤口感染鉴别。
-
心理社会影响:
- 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与创伤后应激并存,需动态评估心理状态。
- 社区功能瘫痪导致的医疗资源中断可能加剧原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临床表现
-
躯体症状:
- 创伤三联征:低体温(核心体温<35℃)、代谢性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常见于浸泡性损伤)。
- 吸入性肺炎:淡水或海水吸入导致的不同病理生理改变。
- 挤压伤相关并发症:横纹肌溶解、高钾血症、急性肾损伤。
-
心理/神经行为症状:
- 分离性症状:现实感丧失、人格解体(需与器质性脑损伤鉴别)。
- 创伤相关特定恐惧症:如对风声、雨声的过度警觉反应。
- 执行功能损害:决策能力下降、风险判断失误(影响灾后重建参与度)。
以上内容严格依据ICD-11编码PJ06及相关循证医学指南修订,强化了创伤医学专业术语的规范性,优化了病理机制与临床表现的因果关系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