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类型的被接触的他人、动物或植物所攻击Unspecified Assault by contact with person, animal or plant
编码PE1Z
关键词
索引词Assault by contact with person, animal or plant、未特指类型的被接触的他人、动物或植物所攻击、被接触的他人、动物或植物所攻击
别名不明原因接触性伤害、未知类型接触性攻击、不明类型接触性损伤、不明类型接触性侵害、未知类型接触性伤害、未特指类型接触性伤害
未特指类型的被接触的他人、动物或植物所攻击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ICD-11编码:PE1Z)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明确暴露史:患者自述或目击者证实被他人、动物或植物直接攻击(咬伤、抓伤、挤压等),且损伤部位符合攻击机制特征。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局部损伤体征:
- 皮肤软组织损伤(撕裂伤/切割伤/挫伤)伴活动性出血或瘀斑。
- 损伤部位红肿热痛(≥2项)。
- 暴露源关联性:损伤形态与攻击源特征一致(如人齿痕、动物爪痕、植物刺痕)。
- 典型局部损伤体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感染高风险指征:
- 伤口污染(泥土/唾液等异物)或延迟处理(>6小时)。
- 体温≥38℃或白细胞计数≥12×10⁹/L。
- 全身反应阈值:
- 过敏反应(皮疹/呼吸困难)或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受限/肌力下降)。
- 流行病学证据:
- 高危人群(儿童/宠物饲养者/户外工作者)或攻击源为已知病原体携带者(如流浪动物)。
- 感染高风险指征: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伤口检查]
A --> C[感染筛查]
A --> D[并发症排查]
B --> B1(伤口深度与污染评估)
B --> B2(异物残留检测)
C --> C1(细菌培养)
C --> C2(炎症标志物)
D --> D1(影像学检查)
D --> D2(神经血管评估)
D1 --> D1a(X线)
D1 --> D1b(超声)
D1 --> D1c(CT/MRI)
判断逻辑
- 伤口检查:
- 深度评估:浅表损伤(仅表皮)→保守处理;深部损伤(达肌肉/骨骼)→外科干预。
- 异物检测:X线发现高密度异物→手术取出;超声发现植物刺→精细清创。
- 感染筛查:
- 细菌培养阳性→靶向抗生素;阴性但CRP>50mg/L→经验性抗感染。
- 并发症排查:
- 肢体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异常→神经损伤修复;
- 脉搏消失+血管超声异常→紧急血管重建。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细菌感染或全身炎症反应 | 立即启动抗生素治疗 |
CRP | <5 mg/L | >50 mg/L:表明严重组织损伤或化脓性感染 | 加强抗感染+伤口引流 |
伤口细菌培养 | 阴性 | 阳性(尤其检出多杀巴斯德菌/链球菌):需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 | 调整抗生素方案 |
破伤风抗体 | >0.01 IU/mL | <0.01 IU/mL:破伤风感染高风险 | 紧急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
狂犬病毒检测 | 阴性(RT-PCR) | 阳性(动物攻击后):立即启动暴露后预防 | 接种狂犬疫苗+免疫球蛋白 |
过敏原测试 | 阴性(IgE) | 阳性(昆虫/植物攻击后):提示过敏性休克风险 | 备肾上腺素+抗组胺药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核心确诊:暴露史+典型损伤体征(必须条件)即可临床诊断。
- 感染预警:白细胞↑+CRP↑+伤口渗出物→立即送培养。
- 高危处置:
- 动物攻击+破伤风抗体↓→双联免疫(疫苗+球蛋白)。
- 过敏体质+昆虫蜇伤→床边备急救药物。
- 影像学指征:
- 深部疼痛/X线疑似骨折→CT三维重建;
- 关节肿胀/功能障碍→MRI评估软组织损伤。
参考文献:
- WHO《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指南》(2023)
- CDC《动物咬伤管理共识》(MMWR 2024)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创伤感染专刊(2025)
- ICD-11损伤与中毒分类标准(WHO 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