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先天性听力障碍Unspecified Congenital hearing impairment

更新时间:2025-06-18 16:35:58
编码AB50.Z

关键词

索引词Congenital hearing impairment、未特指的先天性听力障碍、先天性听力障碍、语前听力损失、先天性听觉障碍
缩写CHI
别名生来就有的听力障碍、婴儿期听力问题、新生儿听力障碍、天生听力受损、先天性听力缺陷

未特指的先天性听力障碍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基因检测阳性
      • 检出明确致聋基因突变(如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等),需结合临床表型。
    • 客观听力测试异常
      • 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35 dB nHL(婴幼儿诊断标准)。
      • 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ASSR)显示各频率阈值异常。
  2. 必须条件

    • 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
      • 初筛(耳声发射/OAE)和复筛(自动ABR)均未通过。
    • 客观听力验证异常
      • 3月龄内确诊性听力评估显示双耳任一频率≥40 dB HL(气导)。
  3. 支持条件

    • 高危因素
      • 家族耳聋史(一级亲属患病率>50%需警惕显性遗传)。
      • 宫内感染证据(如TORCH IgM阳性)。
    • 影像学特征
      • 颞骨CT显示前庭导水管扩大(EVA)或耳蜗发育畸形。
    • 伴随症状
      • 甲状腺功能异常(Pendred综合征)。
      • 视网膜色素变性(Usher综合征)。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1(耳声发射/OAE) A --> B2(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 B1 --> C{未通过} B2 --> C C --> D[确诊性检查] D --> E1(诊断性ABR) D --> E2(多频稳态ASSR) D --> E3(行为测听) D --> F[病因学检查] F --> G1(基因检测) F --> G2(颞骨CT/MRI) F --> G3(代谢筛查) F --> G4(血清TORCH检测)

判断逻辑

  1. OAE/AABR联合筛查

    • OAE检测外毛细胞功能,AABR评估听觉通路完整性。
    • OAE通过但AABR未通过提示听神经病变(ANSD)。
  2. 影像学分层诊断

    • CT首选检测骨性结构畸形(如Mondini畸形)。
    • MRI用于评估听神经发育(如听神经缺如)。
  3. 基因检测路径

    • 先检测GJB2(东亚人群50%致聋突变)。
    • 阴性者扩展检测SLC26A4(大前庭导水管相关)。
    • 母系家族史需检测线粒体DNA 1555A>G突变。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GJB2基因检测 无已知致病变异 c.235delC等突变提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
CMV IgM <0.5 Index(阴性) ≥0.7 Index提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聋风险
ABR阈值 ≤20 dB nHL(新生儿) ≥35 dB nHL需临床干预,≥70 dB nHL提示重度聋
OAE幅值 ≥6 dB SPL(DPOAE) 全频段缺失提示耳蜗病变,特定频率缺失需结合ABR定位损伤
甲状腺功能 TSH 0.72-11 mIU/L(新生儿) TSH升高伴听力损失需排查Pendred综合征
尿碘/肌酐 100-300 μg/g Cr <50 μg/g Cr提示碘缺乏相关听力损害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时间窗控制

    • 出生后72小时内完成初筛,3月龄内完成确诊评估。
  2. 多学科协作

    • 耳鼻喉科主导诊断,遗传科解读基因报告,儿科评估全身合并症。
  3. 动态监测

    • 迟发型耳聋(如SLC26A4突变)需每6-12个月复查听力。

参考文献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2023版)》(国家卫健委)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