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外耳感染性疾病Other specified Infectious diseases of external ear
编码AA0Y
关键词
索引词Infectious diseases of external ear、其他特指的外耳感染性疾病、细菌性外耳炎、急性细菌性外耳炎、游泳者耳病、海水浴耳病
缩写外耳感染
别名外耳炎、外耳炎症、外耳部感染、耳朵外部感染
其他特指的外耳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耳道分泌物或组织样本中分离培养出特定致病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菌等)。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病原体特异性基因(如铜绿假单胞菌的oprL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
- 组织病理学证据:
- 活检显示外耳道组织存在急性炎症浸润(中性粒细胞聚集)或慢性肉芽肿性改变(慢性感染)。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急性感染:突发性耳痛(≥7/10分)伴耳屏压痛 + 耳道红肿 + 浆液性/脓性分泌物。
- 慢性感染:病程≥12周 + 耳道苔藓样增厚/狭窄 + 持续性渗液。
- 高危因素吻合:
- 存在≥1项高危因素(长期高湿度暴露、外耳道解剖异常、免疫抑制状态)。
- 典型临床表现: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临床表现(急性或慢性类型)
- 影像学显示骨质破坏(坏死性感染)或组织增厚(慢性感染)。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内镜检查]
B --> B1(细菌培养+药敏)
B --> B2(真菌培养)
B --> B3(PCR检测)
C --> C1(颞骨CT)
C --> C2(颞骨MRI)
D --> D1(耳内镜)
判断逻辑
-
病原学检测:
-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直接明确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需关注生物膜形成能力)。
- 真菌培养:曲霉菌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是否伴绿色分泌物)。
- PCR检测:用于培养阴性但高度怀疑感染的病例(灵敏度>90%)。
-
影像学检查:
- 颞骨CT:
- 骨质破坏 → 支持坏死性外耳道炎(假单胞菌感染)
- 软组织肿胀 → 急性炎症活动
- 颞骨MRI:
- T2高信号 + 强化 → 感染向深部蔓延(颅底、腮腺)
- 颞骨CT:
-
耳内镜检查:
- 急性期:红肿黏膜 + 脓性分泌物 → 提示细菌感染
- 慢性期:肉芽组织 + 苔藓化 → 提示免疫紊乱性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值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细菌培养 | 铜绿假单胞菌阳性 | 提示坏死性感染风险,需警惕骨质破坏 | 立即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 |
真菌培养 | 曲霉菌阳性 | 常与细菌混合感染,易见于抗生素滥用者 | 联合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 |
血常规 | WBC >12×10⁹/L + Neut >80% | 急性细菌感染活动期 | 静脉抗生素治疗 |
CRP | >50 mg/L | 严重炎症反应(坏死性感染可达>100 mg/L) | 监测感染进展 |
组织活检 | 肉芽肿性炎症 | 提示结核/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 | 加做抗酸染色/六胺银染色 |
耳道pH检测 | >6.0 | 耳道微环境破坏(正常5.0-5.7),增加感染风险 | 局部使用酸性滴耳液(醋酸溶液)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优先确认病原体:通过培养/PCR明确微生物类型(金标准)。
- 区分感染类型:
- 急性感染:以疼痛+分泌物为核心,重点排除并发症(骨髓炎)
- 慢性感染:关注解剖结构改变(狭窄/增厚),评估免疫功能
- 警惕特殊类型:
- 免疫抑制患者:需覆盖真菌/分枝杆菌
- 骨质破坏:立即启动强化影像学评估(CT/MRI)
参考文献: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外耳道炎诊疗共识(2023)
- UpToDate临床数据库:Necrotizing Otitis Externa
-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fractory Otitis Externa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