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显微镜下结肠炎Unspecified Microscopic colitis
编码DB33.1Z
关键词
索引词Microscopic colitis、未特指的显微镜下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
缩写MC
别名显微镜下结肠炎症
未特指的显微镜下结肠炎(DB33.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理组织学特征:
- 结肠黏膜活检显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固有层淋巴细胞≥20个/高倍视野)或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10个/100个上皮细胞)。
- 需排除胶原性结肠炎(胶原带厚度<10μm)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无明确胶原带异常)。
- 病理组织学特征: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慢性水样腹泻:病程≥4周,每日排便≥3次,无肉眼可见黏液或脓血。
- 内镜特征:结肠镜下黏膜外观正常或仅有轻度红斑水肿(Lanza评分≤1)。
- 自身免疫背景: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或抗核抗体≥1:160。
-
排除标准:
- 需排除感染性腹泻(粪便培养阴性)、乳糜泻(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阴性)、炎症性肠病(无隐窝结构破坏)。
二、辅助检查
-
内镜检查树:
- 结肠镜(必选) → 全结肠多点活检(≥4象限) → 病理染色(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
- 胶囊内镜(可选):用于排除小肠病变。
-
实验室检查树:
- 一级检查:粪便常规+培养、血常规、CRP、ESR、甲状腺功能、抗核抗体。
- 二级检查:血清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IgA/IgG4、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
影像学检查树:
- 钡剂灌肠(排除结构异常) → 腹部CT(评估肠壁厚度) → MRI肠造影(鉴别克罗恩病)。
判断逻辑:
- 结肠镜正常但活检异常是诊断核心,需至少取右半结肠和横结肠标本。
- 粪便钙卫蛋白<50μg/g可支持非炎症性腹泻,但需结合病理结果。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粪便钙卫蛋白 | >50μg/g | 提示肠道炎症活动,需与IBD鉴别 |
CRP | >5 mg/L | 非特异性炎症标志,重度MC患者可能升高 |
抗核抗体(ANA) | ≥1:160 | 提示自身免疫倾向,与甲状腺疾病共病相关 |
CD8+ T细胞比例 | 固有层CD8+ >40% | 支持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倾向 |
血清IgG4 | >135 mg/dL | 需排除IgG4相关性肠病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初筛:慢性水泻患者需行结肠镜+多点活检。
- 确诊:活检符合MC组织学标准,且排除其他特异性病因。
- 分型:胶原厚度测量(CC≥10μm)、上皮内淋巴细胞计数(LC≥20个/100上皮细胞)。
- 特殊处理:对NSAID相关性MC需停药观察,胆汁酸结合剂试验治疗有效可支持诊断。
参考文献:
-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显微镜下结肠炎诊疗指南》(2021)
- 欧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ECCO)共识声明(2023)
- WHO《消化系统疾病国际分类》(ICD-11 DB33.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