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感染性十二指肠炎Unspecified Infectious duodenitis

更新时间:2025-06-19 02:25:51
编码DA51.6Z

关键词

索引词Infectious duodenitis、未特指的感染性十二指肠炎、感染性十二指肠炎
缩写WTSR、未特指感染性十二指肠炎
别名非特定感染性十二指肠炎、不明原因感染性十二指肠炎、Infectious-Duodenitis-Of-Unknown-Origin

未特指的感染性十二指肠炎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内镜表现+组织学证据
      • 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显示十二指肠黏膜炎症表现(充血、水肿、糜烂或出血点)。
      • 黏膜活检组织学证实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5个/高倍视野)。
    • 排除其他特异性病因
      • 排除药物性(如NSAIDs)、自身免疫性(乳糜泻)、代谢性(克罗恩病)等明确病因的十二指肠炎。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
      • 上腹部疼痛(空腹加重、进食缓解)合并消化不良(早饱/嗳气)。
      • 恶心/呕吐伴黑便或呕血(提示黏膜损伤)。
    • 实验室炎症标志
      • 血常规:白细胞>10×10⁹/L且中性粒细胞比例>75%。
      • 粪便检查:白细胞阳性或隐血试验阳性。
    •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
      • 近期不洁饮食史、疫区旅行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无内镜证据,需同时满足:
      • 典型症状组合(≥2项核心症状)。
      • 实验室炎症标志异常(血常规+便常规均异常)。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内镜检查] A --> C[病原学筛查] A --> D[影像学检查] A --> E[血液检查]

B --> B1(胃十二指肠镜) B --> B2(黏膜活检)

C --> C1(粪便抗原检测) C --> C2(胃黏膜Hp检测) C --> C3(寄生虫镜检)

D --> D1(腹部超声) D --> D2(上消化道钡餐) D --> D3(腹部CT/MRI)

E --> E1(血常规+CRP) E --> E2(肝功能)

判断逻辑

  1. 内镜检查

    • 黏膜充血/糜烂:直接提示炎症活动,需活检确认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 组织学中性粒细胞浸润:>5个/HPF支持急性感染性炎症,排除慢性病变。
  2. 病原学筛查

    • 粪便抗原阴性:不排除感染(因病原体可能位于近端肠道)。
    • Hp检测阳性:需结合内镜表现,若黏膜炎症局限球部则支持相关性。
  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CT无胆胰异常:排除继发性十二指肠炎(如胰腺炎蔓延)。
    • 钡餐黏膜皱襞增粗:间接支持炎症,但敏感度低于内镜(40% vs >90%)。
  4. 血液检查

    • CRP>10 mg/L+白细胞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指导抗生素使用。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白细胞>10×10⁹/L+中性粒>75%
      • 意义:提示急性细菌感染,需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 处理:结合便培养调整抗生素。
    • 血红蛋白<110 g/L
      • 意义:慢性失血导致贫血,需评估出血量。
      • 处理:补充铁剂+内镜止血。
  2. 粪便检查

    • 白细胞阳性
      • 意义:黏膜侵袭性炎症(需与IBD、感染性肠炎鉴别)。
    • 隐血阳性
      • 意义:黏膜糜烂出血,需评估严重程度。
  3. 炎症标志物

    • CRP>50 mg/L
      • 意义:重度炎症或并发症(如穿孔),需住院治疗。
  4. 病原学检测

    • Hp尿素酶试验阳性
      • 意义:提示幽门螺杆菌相关十二指肠炎可能。
      • 处理:即使未特指病原体,仍建议根除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内镜直视下黏膜损伤证据+组织学炎症确认。
  • 关键鉴别:需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排除胆胰疾病、克罗恩病等特异性病因。
  • 治疗导向
    • 白细胞/CRP显著升高→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 隐血阳性+贫血→抑酸+黏膜保护剂
    • Hp阳性→规范根除治疗

参考文献

  •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感染性胃肠炎管理指南》
  •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十二指肠疾病诊断共识》
  • 《中华消化杂志》十二指肠炎诊治专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