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蜂窝织炎Duodenal phlegmon
编码DA51.60
关键词
索引词Duodenal phlegmon、十二指肠蜂窝织炎
缩写十二指肠蜂窝炎
别名十二指肠脓肿前期、十二指肠感染性炎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十二指肠蜂窝织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十二指肠蜂窝织炎是一种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特征为十二指肠壁全层炎性浸润伴脓性渗出,可继发局灶性脓肿形成。该病变本质是细菌侵袭引起的透壁性炎症反应,组织学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与局限性脓肿形成存在病理进展关系。
病因学特征
-
细菌感染机制:
- 常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偶见肠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参与。
- 感染途径:包括胆道逆行感染(胆肠反流)、消化道黏膜屏障破坏(如溃疡穿孔)、医源性损伤(如ERCP术后)及血行播散(罕见)。
-
生理与病理诱因:
- 胆胰系统疾病:胆总管结石、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导致胆汁/胰液反流,造成十二指肠黏膜化学损伤并继发感染。
- 解剖结构异常:十二指肠憩室、先天性狭窄或术后粘连形成的盲袢综合征,易致细菌过度繁殖。
- 免疫抑制状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HIV感染或实体器官移植受者,黏膜免疫防御功能受损。
- 黏膜完整性破坏:NSAIDs滥用、放射性肠炎或克罗恩病活动期可诱发黏膜缺损。
病理机制
-
十二指肠壁改变:
- 急性炎症期:细菌定植引发黏膜水肿、充血及糜烂,炎性介质释放导致微循环障碍。
- 透壁性进展:炎症向肌层及浆膜层扩散,形成蜂窝织炎特征性的全层中性粒细胞浸润。
- 脓肿形成:未控制者可在黏膜下层或浆膜外形成脓腔,严重者并发穿孔或胰腺炎。
-
全身反应:
- 脓毒症风险:细菌易位可能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高热(>38.5℃)、心动过速及呼吸急促。
- 实验室异常:除白细胞计数升高(>12×10⁹/L)外,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显著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 代谢代偿:严重感染可引发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导致低血压及乳酸升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腹痛:局限于中上腹或右上腹,呈持续性胀痛,进食后加重,可向背部放射。
- 消化道症状:呕吐物含胆汁提示十二指肠梗阻,黑便提示黏膜出血。
- 感染征象:弛张热伴意识模糊需警惕脓毒症休克。
- 体征:Murphy征阴性可与急性胆囊炎鉴别,但可存在局限性腹膜刺激征。
参考文献:检索未找到直接针对“十二指肠蜂窝织炎”的详细专著,上述信息基于消化系统疾病相关文献及临床经验整理而成。具体诊断与鉴别需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MRI)以及内镜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