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Unspecified 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s of infants, toddlers or children
编码DD93.Z
关键词
索引词Functional digestive disorders of infants, toddlers or children、未特指的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
缩写未特指婴儿功能性消化疾患、未特指幼儿功能性消化疾患、未特指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
别名婴儿功能性胃肠病、幼儿功能性胃肠病、儿童功能性胃肠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未特指的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是指发生在这些年龄段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表现为一系列上腹部不适的症状,如腹痛、腹胀、餐后饱胀感、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及呕吐等。这类症状不能通过结构或生化异常来解释,并且需通过全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如胃炎、消化性溃疡、乳糖不耐症等)后方可诊断。
病因学特征
-
多因素综合作用机制:
- 饮食和环境因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如牛奶蛋白过敏)、高脂肪饮食、进食过快以及家庭或社会心理压力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 胃肠动力障碍: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是核心机制之一,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窦动力减弱或移行性复合运动异常,导致食物在消化道内推进异常。
- 神经-内分泌调节失衡: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肠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交互异常可能干扰胃肠蠕动节律,精神压力或焦虑状态可能加剧此类紊乱。
- 内脏高敏感:部分患儿对胃肠道扩张或化学刺激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生理范围内的压力变化也可引发疼痛或不适。
- 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证据尚不充分,但若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优先排除其导致的器质性病变(如胃炎)后再考虑与功能性症状的关联性。
-
特定生理阶段的影响:
- 婴儿期可能因消化系统发育未成熟,在辅食引入过程中出现短暂的功能适应性障碍。
- 学龄期至青春期儿童更易受情绪波动、学业压力等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可能与症状反复或慢性化相关。
病理机制
-
胃肠道功能障碍:
- 胃底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导致早饱感,胃窦动力减弱引起胃排空延迟,进而加重餐后腹胀。
- 小肠传输异常可能伴随气体潴留,但需注意与肠易激综合征(IBS)等独立疾病相鉴别。
- 肠道菌群失调或短链脂肪酸代谢异常可能间接影响胃肠动力及敏感性。
-
胃酸分泌与黏膜防御失衡:
- 部分患儿可能存在胃酸分泌节律紊乱(如夜间酸突破),但需排除胃食管反流病等特定疾病。
- 胃黏膜对酸敏感性增加可能参与症状发生,而非单纯依赖基础胃酸分泌量的变化。
-
精神社会因素的作用:
-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形成“心理-生理”恶性循环。
- 家庭功能失调或过度关注症状可能进一步强化患儿的疾病行为模式。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上腹部不适:疼痛或不适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常与进食相关,可持续数周至数月。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群:以餐后饱胀、早饱、恶心为主要表现,呕吐较少见且需警惕器质性疾病。
- 排便习惯改变:偶见非特异性排便异常(如轻度便秘),但若以腹泻或便秘为主症需优先考虑肠易激综合征或其他独立诊断。
未特指的婴儿、幼儿或儿童功能性消化疾患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异质性疾病。临床管理需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重视饮食调整、家庭支持及个体化症状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