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Unspecified Diverticular disease of intestine
编码DD1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ar disease of intestine、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
别名肠憩室病、憩室病、肠道憩室症、肠憩室症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1B13 大肠
XA0D34肛门XA8QB7泄殖腔源性区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XA39S6肛管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XA3AL5升结肠XA1PY9结肠脾曲XA49U1横结肠XA6J68盲肠XA95L3结肠肝曲XA2G13降结肠XA03U9结肠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XA4KU2直肠XA8YJ9乙状结肠XA6452 小肠
XA0QT6回肠XA8UM1空肠XA9780十二指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表现为肠道壁上出现突出或膨胀的袋状结构,即憩室。这些憩室可以发生在小肠或大肠,但最常见于结肠。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出现并发症,如憩室炎、出血等。
根据临床表现,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无症状期:许多患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憩室,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
- 急性憩室炎:憩室发生炎症,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 慢性憩室炎:反复发作的憩室炎,可能导致腹痛、腹泻或便秘。
- 并发症期:可能出现憩室出血、脓肿、瘘管形成或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结肠镜检查)来确认,并依据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期。
二、医学定义
未特指的肠憩室是由于肠道壁薄弱区域向外膨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这些憩室通常是假性憩室,即仅由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构成,不包含肌肉层。肠憩室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
- 机械因素:肠道内压力增高,导致肠道壁薄弱处向外膨出。
- 饮食因素:低纤维饮食导致粪便体积减少,肠道蠕动减弱,从而增加肠道内压力。
- 解剖因素:某些部位的肠道壁天然较薄,更容易形成憩室。
-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存在肠憩室病的患者,其后代患病风险较高。
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 肠道压力增高:长期低纤维饮食导致粪便体积减少,肠道蠕动减弱,从而使肠道内压力增高,促使憩室形成。
- 肠道壁薄弱: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壁逐渐变薄,特别是在结肠部位,更易形成憩室。
-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可导致肠道壁组织破坏,进一步削弱肠道壁,增加憩室形成的风险。
四、病因:高危因素
-
主要高危因素:
- 年龄:肠憩室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60岁以上的患者。
- 饮食习惯:低纤维饮食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 遗传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
-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肥胖等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
并发症高发机制:
- 憩室炎:憩室内细菌感染引发炎症,表现为腹痛、发热等症状。
- 憩室出血:憩室内血管破裂导致出血,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 脓肿:憩室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脓肿形成,需要引流处理。
- 瘘管形成:严重的憩室炎可能导致肠道与其他器官(如膀胱)之间形成瘘管。
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杂志》、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ICD-11编码说明及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医学文献和临床指南整理,如有具体病例请咨询专业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