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Unspecified Diverticular disease of intestine
编码DD1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ar disease of intestine、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
别名肠憩室病、憩室病、肠道憩室症、肠憩室症
未特指的肠憩室疾病 (DD1Z) 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内镜可视化确诊: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到肠道憩室(黏膜层向外膨出的囊袋状结构)。
- 影像学确诊:腹部CT平扫+增强显示肠壁囊状突出(憩室),伴或不伴并发症征象(如脓肿、瘘管)。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结构性病变证据:
- 影像学(CT/钡灌肠)或内镜明确显示≥2个肠憩室。
- 憩室特征:直径≥5mm的假性憩室(仅含黏膜/黏膜下层)。
- 排除其他疾病:
- 排除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肿瘤性病变。
- 结构性病变证据: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组合(满足任意2项):
- 左下腹压痛(疼痛评分≥4/10)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持续>3个月)
- 便潜血阳性或显性便血
- 高危因素(满足任意1项):
- 年龄≥60岁
- BMI≥28
- 长期低纤维饮食史(日均膳食纤维<15g)
- 典型症状组合(满足任意2项):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腹部CT平扫+增强) B --> B2(钡剂灌肠造影) B --> B3(腹部超声) C --> C1(结肠镜检查) C --> C2(胶囊内镜) D --> D1(血常规+CRP) D --> D2(粪便潜血试验) D --> D3(血清铁蛋白)
判断逻辑
- 腹部CT:
- 阳性标准:肠壁囊状突起(憩室)+ 周围脂肪条索征(炎症)。
- 分级逻辑:
- 单纯憩室:仅囊状结构
- 复杂性:伴脓肿(液性暗区)、瘘管(肠-膀胱/肠-皮肤通道)
- 结肠镜检查:
- 禁忌症:急性憩室炎期禁用(穿孔风险↑)
- 诊断价值:直视憩室开口+排除肿瘤/IBD
- 钡灌肠造影:
- 特征表现:"锯齿状"肠轮廓(憩室充盈钡剂)
- 局限性:无法评估急性炎症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处理建议 |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急性憩室炎或脓肿 | 立即行腹部CT评估并发症 |
C反应蛋白(CRP) | <5 mg/L | >50 mg/L:提示重度炎症或脓肿形成 | 联合抗生素治疗+影像学复查 |
血红蛋白 | ♂130-175 g/L ♀120-150 g/L |
<110 g/L:提示慢性出血(需排查憩室出血) | 结肠镜检查+铁剂补充 |
粪便潜血 | 阴性 | 阳性:隐匿性出血(年出血风险↑3倍) | 每3-6个月监测,持续阳性需内镜评估 |
血清铁蛋白 | ♂30-400 μg/L ♀15-150 μg/L |
<30 μg/L:提示长期慢性失血导致的缺铁性贫血 | 补充铁剂+排查出血源 |
四、诊断流程总结
- 筛查人群:≥60岁伴慢性腹痛/便秘者首选结肠镜。
- 急性期:疑诊憩室炎时→ 血常规+CRP+腹部CT(金标准组合)。
- 出血评估:血红蛋白↓+便潜血阳性→ 结肠镜(出血停止后48小时内)。
- 复杂病例:CT发现脓肿/瘘管→ 多学科会诊(普外科+介入科)。
参考文献:
- 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2023). 《Diverticulosis Management Guidelines》. Gastroenterology.
- ICD-11 Official Coding Guidelines (2025). Chapter 13: Digestive Diseases.
- 《中华消化杂志》(2024). 肠憩室病诊治专家共识. 41(2):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