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疾病
缩写WZD-DCCJ
别名未特指-大肠疾病、未明确-大肠疾病、未分类-大肠疾病、未确定-大肠疾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未特指的大肠疾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未特指的大肠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 of Large Intestine)是指影响大肠(包括结肠、直肠)但通过现有检查手段尚未能明确具体疾病类型的非特异性病症。该诊断作为临时性分类,适用于需进一步鉴别诊断或暂时无法获取充分临床证据的情况。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腹胀等,部分病例可能伴发直肠出血或黏液便。
二、医学定义
从消化系统疾病分类角度,本类目特指局限于大肠解剖区域(结肠至直肠)且不符合特定疾病诊断标准(如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肿瘤性病变等)的功能性或器质性异常。其应用需满足两个条件:1) 已排除已知的感染性、血管性或代谢性病因;2) 临床表现与常规检查结果存在无法解释的矛盾性。
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 免疫调节失衡:非特异性免疫激活可能参与黏膜屏障功能紊乱,但缺乏特征性自身抗体或明确Th1/Th2细胞极化证据。
- 遗传多态性: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提示部分患者存在与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但尚未建立明确的基因-表型关联。
- 环境-菌群互作:饮食因素(如低纤维高脂饮食)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影响肠神经系统功能,该假说仍需大规模队列研究验证。
- 神经内分泌失调:肠嗜铬细胞分泌5-羟色胺(5-HT)的节律异常可能解释部分患者的动力紊乱症状,但尚未达到诊断肠易激综合征的罗马IV标准。
四、病因:传播途径与高危因素
- 非传染性本质:本类目原则上不包含感染性疾病,但需注意艰难梭菌感染等病原体清除后的肠功能持续异常状态(post-infectious IBS类表现)。
- 危险因素:
- 既往腹部手术史(尤其是阑尾切除术)
- 长期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使用史
- 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共病
- 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症状主诉率在20-50岁人群达峰值,性别分布无统计学显著差异。
依据来源:中国消化病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Gastroenterology期刊系统性综述、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肠道菌群专题(2021.09)。
(注:参考文献替换为消化领域权威期刊,删除病毒学无关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