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大肠疾病Other specified 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
编码DB3Y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其他特指的大肠疾病、结肠黑变病
缩写其他特指大肠疾病、OTCD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肛门--泄殖腔源性区--肛管--升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直肠--乙状结肠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其他特指的大肠疾病(DB3Y)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一、临床定义
其他特指的大肠疾病(DB3Y)是一类具有明确临床或病理特征但不符合其他特定分类的大肠疾病。这些疾病包括结肠黑变病等相对少见的实体,通常需要结合内镜、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其病理改变可能涉及黏膜结构异常、代谢产物沉积或特定类型的炎症反应,但不涵盖肿瘤性、感染性或典型炎症性肠病范畴。
二、医学定义
1. 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结肠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良性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表面弥漫性或斑片状的棕褐色至黑色素沉着。组织学可见黏膜固有层内巨噬细胞吞噬含脂褐素样物质。其发生与长期接触特定刺激物(如蒽醌类泻药)相关,通常不伴随上皮细胞异型增生。
三、病因:病理生理机制
-
药物因素:
- 蒽醌类泻药:长期使用番泻叶、芦荟等含蒽醌类成分的缓泻剂,其代谢产物可诱导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导致凋亡小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色素沉积。
- 其他刺激物:长期接触某些重金属(如铁剂)或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类似病理改变。
-
肠道动力学异常:
- 慢性便秘导致的肠腔压力增高和黏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促进活性氧生成并加速色素形成。
-
代谢机制:
- 色素生成:目前认为沉积色素为脂褐素样复合物,包含细胞碎片、黑色素聚合物及药物代谢产物。
- 慢性炎症:低级别炎症反应可能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参与色素沉积过程。
-
遗传易感性:
- 部分研究提示ABC转运蛋白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毒素代谢,但具体基因变异尚未完全阐明。
-
环境因素:
- 膳食纤维长期缺乏或长期接触工业化学物质可能作为协同因素。
四、病因:高危因素
- 长期接触刺激物:≥6个月连续使用蒽醌类泻药
- 肠道功能障碍:慢性便秘(每周自发排便≤2次持续1年以上)
- 代谢异常:铁过载综合征、卟啉代谢障碍
- 职业暴露:长期接触印刷油墨、染料等含多环芳烃物质
- 合并症:帕金森病等伴有肠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参考文献:中华消化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2020)、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21)。
注:本定义严格遵循ICD-11分类框架,DB3Y作为"其他特指"类别不包含已独立编码的疾病(如KA63.0结肠黑变病),具体编码需结合最新版本编码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