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大肠疾病Unspecified 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

更新时间:2025-06-18 21:10:20
编码DB3Z

关键词

索引词Diseases of large intestine、未特指的大肠疾病
缩写WZD-DCCJ
别名未特指-大肠疾病、未明确-大肠疾病、未分类-大肠疾病、未确定-大肠疾病

未特指大肠疾病(DB3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全面检查排除所有特异性大肠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感染性肠炎等),符合《中国消化病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的排除标准。
    • 持续症状:存在≥3个月的大肠相关核心症状(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便血/黏液便中至少两项)。
  2. 支持条件(临床与病理依据)

    • 内镜特征:结肠镜显示非特异性黏膜改变(充血、糜烂)但无溃疡性结肠炎的连续病变或克罗恩病的跳跃性病变。
    • 影像学特征:CT/MRI显示局限性肠壁增厚(>3mm)但无肿瘤占位或肠梗阻证据。
    • 高危因素:满足≥2项危险因素(长期NSAIDs使用史、腹部手术史、精神共病)。
  3. 阈值标准

    • 必须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支持条件中需至少符合2项(含1项内镜/影像学特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 --> B[一级筛查] A --> C[二级确诊] A --> D[三级鉴别] B --> B1(粪便隐血试验) B --> B2(血常规+CRP) C --> C1(结肠镜+活检) C --> C2(腹部CT/MRI) D --> D1(小肠胶囊内镜) D --> D2(肛门直肠测压)

判断逻辑

  1. 一级筛查

    • 粪便隐血阳性 → 指向器质性病变 → 需结肠镜
    • CRP>10 mg/L → 提示炎症活动 → 需影像学评估
  2. 二级确诊

    • 结肠镜:
      • 弥漫性充血但无溃疡 → 支持非特异性炎症
      • 活检见淋巴细胞浸润但无肉芽肿 → 排除克罗恩病
    • CT/MRI:
      • 节段性肠壁增厚但无"靶征" → 排除缺血性肠病
  3. 三级鉴别

    • 胶囊内镜阴性 → 排除小肠来源病变
    • 肛门测压异常 → 提示功能性成分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阈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粪便隐血 阳性 提示黏膜损伤/微量出血 必须行结肠镜
血红蛋白 <110 g/L 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 铁代谢检查+营养评估
CRP >10 mg/L 非特异性炎症活动 结合影像学评估病变范围
粪便钙卫蛋白 >50 μg/g 肠道黏膜炎症标志(敏感性高于CRP) 指导是否需强化抗炎治疗
CEA >5 ng/mL 需警惕隐匿肿瘤(但本诊断需已排除恶性病变) 缩短随访间隔(3-6个月复查)

四、诊断路径总结

  1. 核心原则:排除性诊断为主,需完成"结肠镜+活检+影像学"三联评估。
  2. 关键鉴别
    • 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区别:需存在客观炎症/结构异常证据
    • 与微观结肠炎区别:活检无淋巴细胞性/胶原性结肠炎特征
  3. 动态监测: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需重复结肠镜(根据Gastroenterology 2023随访指南)。

参考文献

  1. 中国消化病临床诊疗指南(2022版)
  2. AGA《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管理共识》(Gastroenterology 2023;164:344)
  3. Rome Foundation《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2024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