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慢性肠血管疾患Unspecified Chronic vascular disorders of intestine
编码DD31.Z
关键词
索引词Chronic vascular disorders of intestine、未特指的慢性肠血管疾患、慢性肠血管疾患、腹绞痛综合征、腹绞痛、慢性肠血管供血不足 [possible translation]、慢性肠血管供血不足
缩写CICVD
别名慢性肠血管病、慢性肠血管障碍、慢性肠血管异常
未特指的慢性肠血管疾患(DD31.Z)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血管造影阳性:
- 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显示≥1支主要肠系膜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存在≥70%管腔狭窄或闭塞(基于欧洲胃肠病学会指南)。
- 血管造影阳性: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典型临床症状三联征:
- 餐后腹痛(进食后15-60分钟发作,持续1-3小时)
- 进行性体重下降(6个月内体重减轻>10%)
- 吸收不良表现(血清白蛋白<35g/L或粪便脂肪定量>7g/24h)
- 影像学证据:
- 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成像(MRA)证实肠系膜血管狭窄≥50%
- 典型临床症状三联征: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慢性病程:症状持续>3个月
- 排除其他疾病:
- 内镜检查排除炎症性肠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
- 实验室检查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ANA/ANCA阴性)
- 诱发因素:
- 年龄>60岁
- 存在≥2项血管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
-
诊断阈值:
- 确诊需同时满足:金标准 + 所有必须条件
- 高度疑似诊断: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体系]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功能学检查] B --> B1(CTA/MRA) B --> B2(超声多普勒) B --> B3(选择性血管造影-金标准) C --> C1(结肠镜) C --> C2(胶囊内镜/小肠镜) D --> D1(胃肠传输试验) D --> D2(氢气呼气试验)
判断逻辑:
-
影像学检查:
- CTA/MRA:
- 阳性标准:血管狭窄≥50% → 支持血管性病因
- 阴性意义:若正常需排查动力障碍性疾病
- 超声多普勒:
- 餐后肠系膜上动脉峰值流速<125cm/s → 提示血流灌注不足
- 选择性血管造影:
- 发现侧支循环建立 → 证实慢性代偿机制
- CTA/MRA:
-
内镜检查:
- 结肠镜/小肠镜:
- 黏膜苍白+血管纹理消失 → 符合慢性缺血改变
- 发现溃疡需活检排除克罗恩病
- 结肠镜/小肠镜:
-
功能学检查:
- 胃肠传输试验:
- 结肠传输延迟 → 提示继发性动力障碍
- 氢气呼气试验:
- 乳果糖氢呼气阳性 → 提示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继发于缺血)
- 胃肠传输试验: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营养指标:
- 血清白蛋白<35g/L:
- 意义:蛋白质吸收障碍 → 需营养支持治疗
- 维生素D<20ng/mL:
- 意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 需补充维生素D₃ 2000IU/日
- 血清白蛋白<35g/L:
-
血液学指标:
- 贫血(Hb<110g/L):
- 意义:慢性病贫血 → 需排查消化道隐性失血
- 血小板>450×10⁹/L:
- 意义:继发性血小板增多 → 提示慢性炎症状态
- 贫血(Hb<110g/L):
-
炎症标志物:
- CRP<10mg/L:
- 意义:区别于炎症性肠病的关键指标(IBD通常>20mg/L)
- CRP<10mg/L:
-
凝血功能:
- D-二聚体轻度升高(0.5-1.0μg/mL):
- 意义:内皮损伤标志 → 需抗血小板治疗
- D-二聚体轻度升高(0.5-1.0μg/mL):
四、总结
- 诊断核心:血管造影证实狭窄+餐后腹痛三联征
- 检查策略:
- 首选CTA筛查血管病变
- 内镜排除黏膜器质性病变
- 功能学评估继发改变
- 实验室重点:营养状态评估(白蛋白/维生素D)+ 贫血监测
参考文献:
- 《欧洲胃肠病学会慢性肠缺血诊断指南》(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Journal, 2020)
- 《血管源性消化道疾病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 2022)
- ICD-11官方分类标准(WHO, 202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