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Unspecified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oesophagus

更新时间:2025-06-18 19:11:34
编码DA20.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the oesophagus、未特指的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
缩写未特指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NOS
别名获得性食管结构异常、获得性食管结构变化、获得性食管形态改变、获得性食管结构变异

未特指的获得性食管解剖结构改变 (DA20.Z) 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证实解剖异常
      • 食管钡餐造影或CT三维重建显示明确的食管狭窄(直径<13mm)、扩张(直径>30mm)、憩室或成角畸形。
      • 内镜检查发现食管结构异常(如瘢痕性狭窄、管腔扭曲)且活检排除恶性肿瘤及特异性感染(如结核、真菌)。
  2. 支持条件(临床与功能评估)

    • 典型症状组合
      • 进行性吞咽困难(固体或液体)伴胸骨后疼痛,持续>3个月。
      • 夜间反流性咳嗽或反复吸入性肺炎(至少2次发作)。
    • 功能评估异常
      • 食管测压显示继发性蠕动障碍(收缩幅度<30mmHg或无效收缩占比>70%)。
      • 24小时pH监测显示病理性酸反流(DeMeester评分>14.7)。
  3. 排除标准

    • 先天性食管畸形(如食管闭锁)、明确病因的狭窄(如食管癌、克罗恩病)、急性腐蚀性损伤活动期。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 影像学检查
│ ├─ 食管钡餐造影(首选)
│ ├─ 胸腹部增强CT(复杂病例)
│ └─ 食管MRI(评估周围组织浸润)
├─ 内镜检查
│ ├─ 白光内镜(黏膜评估)
│ └─ 超声内镜(壁层结构分析)
├─ 功能评估
│ ├─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
│ └─ 24小时pH-阻抗监测
└─ 实验室筛查
├─ 血常规(贫血评估)
└─ 炎症标志物(CRP/ESR)

判断逻辑

  1. 食管钡餐造影

    • 狭窄判断:钡剂通过延迟>5秒,伴近端食管扩张(直径>30mm)提示机械性梗阻。
    • 憩室诊断:突出于管腔外的钡剂滞留囊袋,需测量开口直径(>1cm有食物滞留风险)。
  2. 超声内镜

    • 黏膜下病变鉴别:固有肌层增厚(>3mm)提示纤维化狭窄,而外压性改变显示壁外占位。
  3. 高分辨率测压

    • 动力代偿评估:整合松弛压(IRP)<15mmHg但存在无效蠕动,提示继发性动力障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液检查

    • 血红蛋白降低(男性<130g/L,女性<120g/L):提示慢性失血或营养不良,需排查合并溃疡。
    • C反应蛋白升高(>10mg/L):反映活动性炎症,需与感染性食管炎鉴别。
  2. 血清白蛋白

    • 低白蛋白血症(<35g/L):提示长期蛋白摄入不足,与严重吞咽困难相关。
  3. 电解质异常

    • 低钾血症(<3.5mmol/L):可能因反复呕吐或进食减少导致,需警惕心律失常风险。

四、总结

  • 诊断核心需结合解剖结构异常(影像/内镜)及排除特指病因,重点关注钡餐造影与组织病理学证据。
  • 功能评估(测压/pH监测)用于判断继发性动力障碍及反流严重程度,指导治疗决策。
  • 实验室异常多为非特异性,需关联营养状态及并发症筛查,不可单独作为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指南》(第5版)
  2.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食管疾病诊治共识(2023)
  3.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食管狭窄诊疗专家意见(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