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性食管溃疡Parasitic oesophageal ulcer
编码DA25.12
关键词
索引词Parasitic oesophageal ulcer、寄生虫性食管溃疡、寄生虫感染性食管溃疡
缩写PEU
别名寄生虫引起的食管溃疡、食管寄生虫性溃疡、食道寄生虫溃疡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
XA0828 食管
XA1180食管上三分之一XA2BY3食管中三分之一XA8JT3胸部食管XA0TN5腹部食管XA0N03颈部食管XA4YW8食管重叠部位XA9CB6食管下三分之一感染性病原体
XN8ZQ 罗阿丝虫属
XN1QQ罗阿丝虫XN9R1 盘尾丝虫属
XN8T4旋盘尾丝虫XN597 旋毛虫属
XN34A旋毛虫XN2L3 弓蛔虫
XN7MR犬弓蛔线虫XN54C猫弓蛔线虫XN54C棘口吸虫属XN0H2 鄂口虫属
XN8DD刚棘鄂口线虫XN8GS棘颚口线虫XN8GS后殖吸虫属XN5RB 比翼属
XN04L气管比翼线虫XN5Z0 曼森线虫属
XN6PZ奥氏曼森线虫XN8AX常现曼森线虫XN0JQ链尾曼森线虫XN4MM 鞭虫属
XN6UA毛首鞭虫XN9T3 板口线虫属
XN8K8美洲板口线虫XN7A6 龙线属
XN9Q5麦地那龙线虫XN629 膜壳绦虫属
XN9S5微小膜壳绦虫XN6EF 裂头属
XN7UT裂头绦虫XN67S阔节裂头绦虫XN7A5 管圆线虫属
XN23C脊形管圆线虫XN2UG广州管圆线虫XN35Y 姜片虫属
XN024布氏姜片虫XN024线虫门XN024异形吸虫属XN024裂头蚴属XN024钩虫XN024迭宫绦虫属XN025 毛圆线虫属
XN4K7蛇形毛圆线虫XN4K7后睾吸虫属XN84K 棘球属
XN0K1多房棘球绦虫XN1H0细粒棘球绦虫XN9LQ沃氏棘球绦虫XN6TQ少节棘球绦虫XN7L5 结节线虫属
XN0NZ猴结节线虫XN0H3 吴策线虫
XN3V2班氏吴策线虫XN3V2双腔吸虫属XN07X 类圆线虫属
XN1KQ粪类圆线虫XN574 异尖线虫属
XN9HA海生异尖线虫XN570 复孔属
XN20Y犬复孔绦虫XN27A 并殖吸虫属
XN0A6卫斯特曼并殖吸虫XN0JL 布鲁丝虫属
XN5RM马来丝虫XN80F帝汶布鲁丝虫XN9GC 支睾吸虫属
XN5SV华支睾吸虫XN1H3 片吸虫属
XN7X9肝片吸虫XN90A巨片吸虫XN78L 裂体吸虫属
XN86N埃及血吸虫XN90N羊血吸虫XN8HD曼森血吸虫XN1ZJ日本血吸虫XN9T7湄公河血吸虫XN9FK刚果血吸虫XN15W 恶丝虫属
XN3BX犬恶丝虫XN7JS匐行恶丝虫XN1DG 蛲虫属
XN4AR蠕形住肠蛲虫XN9CG 钩虫属
XN5V8十二指肠钩虫XN5V8三齿线虫属XN5V8侏体吸虫属XN0D8 绦虫属
XN871牛带绦虫XN8XE猪带绦虫XN2DD 恶魔蠕虫
XN10LHalicephalobus单胞菌XN9PQ 蛔虫属
XN97M人蛔虫XN8T0 毛细线虫属
XN9DT菲律宾毛细线虫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91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寄生虫性食管溃疡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寄生虫性食管溃疡是指由寄生虫直接侵袭或免疫反应介导的食道黏膜层及深层组织损伤所形成的局限性炎性缺损病变。此类溃疡多因寄生虫在食管局部寄生、移行或释放抗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黏膜屏障破坏、组织坏死及修复障碍。病变可累及黏膜下层,严重时穿透肌层,但肌层全层穿透罕见。溃疡好发于食管中下段,与寄生虫生活史及局部解剖特点相关。
病因学特征
-
病原体因素:
- 寄生虫感染:主要病原体包括粪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 stercoralis)、异尖线虫(Anisakis spp.)及罕见情况下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感染途径以摄入污染食物/水源为主,幼虫移行或成虫寄生可直接损伤黏膜,或通过抗原释放触发免疫病理反应。
- 免疫病理反应:寄生虫抗原可诱导Th2型免疫应答,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如IL-5、IL-13)过度释放,加重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
宿主因素:
- 免疫状态:免疫功能抑制(如HIV感染、器官移植术后)者易发生播散性类圆线虫病,食管受累风险显著增高;而过度免疫活化(如嗜酸性食管炎背景)可能加重寄生虫相关炎症。
- 黏膜屏障完整性:胃食管反流、酗酒等导致的黏膜防御机制削弱可促进寄生虫定植及溃疡进展。
-
环境因素:
- 饮食卫生:生食淡水鱼、未煮熟的肉类或接触污染土壤(类圆线虫)是主要感染途径。
- 地域流行性:类圆线虫高发于热带地区,异尖线虫多见于有生食海鱼习惯的区域(如日本、北欧)。
病理机制
-
直接侵袭与机械损伤:
- 寄生虫幼虫移行(如类圆线虫)或成虫吸附(如异尖线虫)可造成黏膜物理性损伤,局部微出血及糜烂发展为溃疡。
- 寄生虫分泌蛋白水解酶(如阿米巴半胱氨酸蛋白酶)直接溶解上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
-
免疫炎症级联反应:
- 寄生虫抗原激活黏膜内肥大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组胺、主要碱性蛋白(MBP)等毒性物质,破坏上皮紧密连接。
- 慢性感染中,Th2型细胞因子促进纤维母细胞活化,胶原沉积导致溃疡边缘纤维化,影响愈合。
-
血管与神经调节异常:
- 炎症介质(如TNF-α、白三烯)引起黏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水肿及缺血加重组织坏死。
- 部分寄生虫(如克氏锥虫)可能破坏食管肌间神经丛,导致蠕动障碍和反流相关性黏膜损伤。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吞咽痛(Odynophagia):特征性表现为进食时胸骨后锐痛,尤以摄入酸性或热饮时加剧。
- 进行性吞咽困难:溃疡继发纤维性狭窄或嗜酸性炎症水肿所致,初期仅对固体食物,晚期可影响流质。
- 胸骨后烧灼感:需与胃食管反流病鉴别,但寄生虫性溃疡常伴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
- 并发症相关症状: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食管穿孔(突发剧烈胸痛、皮下气肿)。
参考文献:临床指南、医学教科书及相关研究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