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其他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未特指的Unspecified Other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large intestine

更新时间:2025-06-19 03:18:41
编码DB31.Z

关键词

索引词Other acquired anatomical alterations of large intestine、大肠其他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未特指的、大肠其他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
缩写DB31Z
别名大肠其他后天性解剖结构改变、大肠其他获得性解剖结构异常、结肠和直肠后天性解剖结构改变未特指、结肠和直肠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未特指、Large-intestine-acquired-anatomical-structural-changes-unspecified

大肠其他获得性解剖结构改变,未特指的(ICD-11:DB3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

  • 影像学直接证据:腹部增强CT或MRI显示明确的大肠解剖结构异常(如瘘管、肠壁增厚>4mm、肠腔狭窄或脱垂),排除憩室病和机械性肠梗阻。

必须条件

  1. 客观结构异常证据
    • 影像学(CT/MRI)证实大肠存在获得性解剖改变
    • 或内镜下直接观察到异常结构(如瘘口、黏膜脱垂)
  2. 排除性诊断
    • 排除先天性畸形(需出生记录佐证)
    • 排除肿瘤性病变(活检阴性)

支持条件

  1. 临床特征组合(需满足≥2项):
    • 持续性腹痛(≥3个月)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6周)
    • 体表可见瘘口伴异常分泌物
  2. 炎症指标阈值
    • CRP>10 mg/L 或 ESR>30 mm/h
  3. 危险因素暴露(≥1项):
    • 腹部手术史(尤其结直肠手术)
    • 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病史
    • 腹部放疗史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实验室检查] B --> B1(腹部CT/MRI--金标准) B --> B2(造影X线--瘘管显影) C --> C1(结肠镜--直视评估) C --> C2(胶囊内镜--小肠评估) D --> D1(血常规+CRP) D --> D2(便隐血+钙卫蛋白)

判断逻辑

  1. 影像学检查
    • CT/MRI:肠壁增厚>4mm提示结构改变;瘘管显示"双轨征"(空气/造影剂通道)
    • X线造影:造影剂外溢证实瘘管存在(敏感性70%)
  2. 内镜检查
    • 结肠镜:发现肠腔狭窄需测量直径(<1cm为显著狭窄),黏膜桥提示慢性瘘管
    • 胶囊内镜:当怀疑小肠受累时补充评估
  3. 实验室检查
    • 便钙卫蛋白>250 μg/g提示活动性炎症
    • CRP/ESR升高需结合影像学区分感染与结构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血常规 WBC>10×10⁹/L 提示继发感染或急性炎症 行血培养+针对性抗感染治疗
Hb<110 g/L(女) 慢性失血导致贫血 补充铁剂+排查出血源
炎症标志物 CRP>50 mg/L 重度炎症活动或脓肿形成 紧急影像学评估(CT)
ESR>50 mm/h 慢性炎症持续状态 监测病情进展
粪便检查 隐血试验阳性 黏膜损伤或微小出血 重复检测+内镜评估
钙卫蛋白>500 μg/g 高度提示活动性炎症性病变 调整抗炎治疗方案
营养指标 白蛋白<30 g/L 蛋白质丢失性肠病 营养支持+排查淋巴管扩张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首选增强CT:对瘘管/狭窄的敏感性>90%
  2. 内镜-影像互补:内镜观察黏膜+影像评估全层
  3. 排除关键疾病
    • 憩室病:CT见憩室袋
    • 肿瘤:活检/增强扫描强化征象
  4. 动态监测:慢性病例需每6-12个月复查影像

参考文献

  •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结直肠疾病诊断指南》2024版
  • 《美国胃肠病学会(ACG)临床指南:肠道结构异常管理》
  • ICD-11官方疾病分类文件(WHO, 2024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