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Rectal prolapse
编码DB31.2
关键词
索引词Rectal prolapse、直肠脱垂、RP[直肠脱垂]、直肠黏膜脱垂、男性直肠膨出、男性直肠前突 [possible translation]、直肠脱垂 [possible translation]、男性直肠前突、黏膜脱垂综合征、MOS[黏膜脱垂综合征]
同义词Prolapse of rectal mucosa、procidentia of rectum、rectal mucosa prolapse、rectum prolapse、procidentia rectum、RP - [rectal prolapse]、male proctocele、male rectocele、proctoptosis
缩写RP
别名procidentiaofrectum、rectalmucosaprolapse、rectumprolapse、procidentiarectum、maleproctocele、malerectocele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直肠脱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直肠脱垂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为直肠壁全层或部分(黏膜层)向下移位并脱出于肛门外。根据脱垂深度可分为黏膜脱垂(不完全脱垂,仅累及黏膜层)和全层脱垂(完全脱垂,累及直肠壁全层)。严重病例可能伴随乙状结肠远端肠管的下移,但并非必然表现。
病因学特征
-
解剖因素:
- 幼儿骶骨曲发育不全:幼儿骶骨曲角度较平直,直肠与肛管轴向接近垂直,腹压增加时易失去骶骨支撑导致脱垂。
- 盆底肌群薄弱:老年人群、经产妇(尤其存在会阴撕裂或产伤者)因盆底肌肉及筋膜松弛,无法维持直肠正常解剖位置。
- 腹膜陷凹位置异常:部分患者直肠子宫/膀胱陷凹位置过低,肠襻直接压迫直肠前壁,增加脱垂风险。
-
病理生理因素:
- 腹内压持续性增高:长期便秘、慢性咳嗽、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重体力劳动等,导致直肠承受压力异常升高。
- 盆底神经肌肉损伤: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外伤或分娩损伤,可破坏盆底支持结构及神经支配。
- 系统性疾病影响:糖尿病神经病变、脊髓损伤(如脊柱裂)、多发性硬化等,通过影响盆底肌肉张力或感觉功能间接诱发脱垂。
-
其他相关因素:
- 肛管直肠病变:长期内痔脱垂或直肠息肉可能牵拉黏膜层,促进局部松弛。
- 生殖系统手术史:子宫切除术可能削弱直肠阴道隔支撑力,增加女性患者发病风险。
病理机制
- 盆底支持系统功能减退:肛提肌复合体及直肠周围韧带松弛,无法对抗腹压传导。
- 直肠骶骨固定缺失:直肠后壁与骶骨间固定结构(如直肠骶韧带)薄弱,导致直肠易发生滑动性疝或套叠。
- 乙状结肠冗长:肠管活动度过高或肠系膜过长,可能加重脱垂程度。
- 神经调节异常:盆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导致肛门括约肌及直肠平滑肌协调性丧失。
临床表现
- 典型体征:肛门外可见环形或层状脱出物,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脱出黏膜常伴充血、水肿或溃疡。
- 伴随症状: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黏液血便(黏膜损伤所致)、肛门失禁(晚期症状)。
- 特殊类型:
- 直肠前突(女性多见):直肠前壁向阴道方向膨出,常合并排便困难。
- 直肠内脱垂(隐匿性脱垂):直肠黏膜内套叠未脱出肛门外,需肛门指诊或影像学确诊。
参考文献:综合自寻医问药网、快速问医生等多个医学资料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