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小肠动力障碍Other specified Motility disorders of small intestine

更新时间:2025-06-19 06:13:42
编码DA93.Y

关键词

索引词Motility disorders of small intestine、其他特指的小肠动力障碍、继发性慢性特发性假性肠梗阻、药物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药物性胃肠动力障碍、继发性胃肠动力障碍、分类于他处的系统性疾病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胶原蛋白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糖尿病引起的胃肠动力障碍、糖尿病性胃肠动力障碍
缩写OTSD
别名Other-specified-small-intestinal-motility-disorders

其他特指的小肠动力障碍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小肠传输功能检测异常
      • 放射性核素扫描(如99mTc标记)显示小肠传输时间显著延长(>6小时)。
      • 无线动力胶囊检测(SmartPill)证实小肠收缩频率<3次/分钟或动力指数低于正常值30%。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持续症状:满足以下至少两项症状≥3个月:
      • 餐后腹胀(频率≥3次/周)
      • 脐周间歇性腹痛(疼痛评分≥4/10)
      • 肠鸣音减弱(听诊≤1次/分钟)
    • 排除机械性梗阻
      • 腹部CT或钡餐造影无肠腔狭窄、肿瘤或粘连证据。
  3. 支持条件(病因关联证据)

    • 病因学证据: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 长期使用致病药物(抗胆碱能药/阿片类≥1个月)
      • 系统性疾病确诊(糖尿病神经病变/硬皮病)
      • 电解质紊乱(血清钾<3.0 mmol/L)
    • 影像学特征
      • X线钡餐显示小肠扩张(直径>3.5cm)或排空延迟(>8小时)
      • 超声检测小肠壁增厚(>4mm)伴蠕动减弱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功能评估]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病因筛查] B --> B1(放射性核素传输试验) B --> B2(无线动力胶囊) C --> C1(腹部X线钡餐) C --> C2(CT小肠成像) C --> C3(腹部超声) D --> D1(血液电解质) D --> D2(糖化血红蛋白) D --> D3(自身抗体检测)

判断逻辑

  1. 放射性核素传输试验
    • 异常:标记物滞留小肠>6小时→提示传输功能障碍
    • 优先级:首选确诊检查,阴性可排除严重动力障碍
  2. CT小肠成像
    • 判断:肠腔扩张+无机械梗阻→支持动力障碍;发现肠壁纤维化→指向硬皮病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7%:提示糖尿病神经病变为潜在病因,需结合自主神经功能测试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电解质紊乱

    • 低钾血症(<3.5 mmol/L):直接抑制平滑肌收缩,需紧急纠正
    • 低镁血症(<0.7 mmol/L):加剧肠道蠕动减弱
  2. 炎症标志物

    • CRP>10 mg/L:提示继发性炎症(如自身免疫疾病),需排查胶原蛋白病
    • 白细胞升高:排除感染性肠炎
  3. 营养指标

    • 白蛋白<35 g/L:反映长期吸收不良,需营养干预
    • 维生素B12<200 pg/mL:提示回肠功能障碍,需胃肠外补充
  4. 内分泌指标

    • TSH>4.5 mIU/L: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加重动力障碍,需激素替代治疗

四、总结

  • 确诊核心:依赖小肠传输功能检测(放射性核素/无线胶囊),结合持续症状及机械性梗阻排除。
  • 关键辅助:影像学(CT/钡餐)定位病因,实验室筛查(电解质/内分泌)识别可逆因素。
  • 异常值意义:低钾/低镁需紧急纠正;CRP/自身抗体阳性提示系统性疾病。

参考文献
《胃肠动力障碍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23)
《慢性假性肠梗阻多学科管理共识》(Gut, 2022)
《系统性疾病胃肠并发症诊断标准》(Am J Gastroenterol,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