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腹内疝Other specified Intra-abdominal hernia
编码DD50.2Y
关键词
索引词Intra-abdominal hernia、其他特指的腹内疝、网膜疝、Richter疝、肠壁疝、里希特疝
缩写DD50-2Y
别名特殊类型腹内疝、特定腹内疝、特定类型的腹内疝、特殊腹内疝、特殊种类腹内疝
其他特指的腹内疝(DD50.2Y)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腹部增强CT显示以下特征中至少2项:
- 肠管异常聚集("簇状肠管征")
- 疝环周围脂肪间隙消失或密度增高
- 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鸟喙征"
- 手术探查证实:
- 直接观察到腹腔脏器通过异常解剖孔隙(非典型疝环)形成疝囊
- 影像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依据):
- 典型症状三联征(需同时满足):
- 间歇性腹痛(进食后加重、体位改变缓解)
- 肠梗阻体征(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
- 影像学肠梗阻证据(气液平面或肠管扩张)
- 高危因素(至少符合1项):
- 腹部手术史(尤其Billroth II式胃切除、Roux-en-Y吻合)
- 先天性解剖异常记录(如Winslow孔扩大)
- 典型症状三联征(需同时满足):
-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1项即可确诊
- 若仅符合"支持条件",需排除以下疾病:
- 急性阑尾炎(CT示阑尾正常)
- 粘连性肠梗阻(无异常解剖孔隙证据)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首选检查
├─增强CT(敏感度95%)
│ ├─肠系膜血管成像(CTA)
│ └─三维重建
└─替代检查
├─MRI(孕妇/儿童适用)
└─消化道造影(水溶性造影剂)
└─辅助检查
├─腹部超声(肠管蠕动评估)
└─X线平片(肠梗阻筛查) -
判断逻辑:
- CT诊断要点:
- "簇状肠管征":≥3个相邻肠襻聚集在异常解剖区域
- "漩涡征":肠系膜血管围绕疝环呈螺旋状排列
- 需测量疝环直径(>2cm易发生嵌顿)
- MRI应用场景:
- 孕妇检查需使用无钆对比剂快速序列
- 脂肪抑制序列可显示疝囊内肠系膜脂肪
- 造影剂选择:
- 疑似穿孔时使用泛影葡胺(非离子型)
- CT诊断要点: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炎症指标:
- 白细胞>15×10⁹/L:提示绞窄性肠坏死(需紧急手术)
- CRP>100 mg/L:反映肠缺血进展(特异性80%)
-
代谢指标:
- 血乳酸≥4 mmol/L:提示肠道灌注不足(敏感度90%)
- BE≤-6 mmol/L:代谢性酸中毒(需警惕脓毒症)
-
酶学改变:
- LDH>350 U/L:肠黏膜损伤标志(阳性预测值75%)
- D-二聚体>5 mg/L:需排除肠系膜静脉血栓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增强CT的三维重建是确诊基石,需重点关注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
- 检查策略:对高危人群(腹部手术史)出现间歇性腹痛,应直接行增强CT检查
- 实验室预警:乳酸和LDH升高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
参考文献:
-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诊疗指南(2023版)》
- WSES急性肠梗阻诊断指南(2021)
- Radiology: 腹内疝CT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