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Disorder of lower oesophageal sphincter function
编码DA21.3
关键词
索引词Disorder of lower oesophageal sphincter function、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下食管括约肌高压、下食管括约肌低压、下食管括约肌不完全松弛、下食管括约肌反射性松弛不足
缩写LES功能障碍
别名下食管括约肌异常、下食管括约肌病变、下食管括约肌失调、下食管括约肌问题、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括约肌功能障碍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关联情况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病程分级
ME24.91慢性ME24.91急性具有病因
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
4A44.8血栓闭塞性血管炎4A4Y其他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Z未特指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4.A1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2系统性硬化症4A42.Z未特指的系统性硬化症4A41.11副肿瘤性多发性肌炎4A41.1多发性肌炎4A41.1Y其他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1.1Z未特指的多发性肌炎4A45抗磷脂综合征4A45.Z未特指的抗磷脂综合征4A40.1药物性红斑狼疮4A44.0髋部和肩部的假性多关节炎4A45.2妊娠期抗磷脂综合征4A44.3单器官血管炎4A44.1主动脉弓综合征4A45.3狼疮抗凝物-低凝血酶原血症综合征4A45.1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4.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Y其他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AZ未特指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4A44.4结节性多动脉炎4A41.01幼年型皮肌炎4A40红斑狼疮4A40.Y其他特指的红斑狼疮4A40.Z未特指的红斑狼疮4A44.6Sneddon综合征4A44.92IgA血管炎4A43.22儿童干燥综合征4A42.1弥漫性系统性硬化症4A42.2局限性系统性硬化症4A43.2干燥综合征4A43.2Y其他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3.2Z未特指的干燥综合征4A44.2巨细胞动脉炎4A43.4弥漫性嗜酸性筋膜炎4A43.1Mikulicz 病4A44.7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4A42.0小儿系统性硬化症4A44.B0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1.21非炎性包涵体肌病4A41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Y其他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1.Z未特指的特发性炎性肌病4A44.5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4A41.00成人皮肌炎4A44.9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Y其他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Z未特指的免疫复合物性小血管炎4A44.90冷球蛋白血症性血管炎4A44血管炎4A44.Y其他特指的血管炎4A44.Z未特指的血管炎4A44.91低补体血症荨麻疹性血管炎4A41.10幼年多发性肌炎4A43重叠或未分化的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Y其他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3.Z未特指的重叠非器官特异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4A41.0皮肌炎4A41.0Z未特指的皮肌炎4A44.B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Y其他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4.BZ未特指的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4A40.0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Y其他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Z未特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4A40.00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皮肤4A41.20炎性包涵体肌炎4A44.A2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4A45.0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4A43.3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A43.2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A43.21继发性干燥综合征4A41.2包涵体肌病4A41.2Z未特指的包涵体肌病4A43.0IgG4相关疾病4A44.A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 内分泌疾病
5A41非糖尿病性低血糖5A61.5中枢性尿崩症5A91青春期延迟5A43胃泌素分泌异常5A43.Y其他特指的胃泌素分泌异常5A43.Z未特指的胃泌素分泌异常5A80.0临床雄激素过多症5A13.2胰腺外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05全身性甲状腺激素抵抗5A40.1糖耐量减低5A00.2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2Y其他特指的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2Z未特指的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76.0肾上腺功能早现5B10类癌综合征5A74.1肾上腺危象5A12营养不良相关性糖尿病5A21.0糖尿病性低血糖症不伴昏迷5A00.02Pendred综合征5A24非控制性或不稳定性糖尿病5A81.0睾丸功能亢进5B01多腺体功能亢进5A112型糖尿病5A80.1多囊卵巢综合征5A02.5甲状腺危象5A50.1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50.0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71.00糖皮质激素抵抗5A90雌激素抵抗引起的青春期疾患--其他葡萄糖调节或胰腺内分泌紊乱5A4Y其他特指的葡萄糖调节或胰腺内分泌紊乱5A4Z未特指的葡萄糖调节或胰腺内分泌紊乱5A50.02甲状旁腺破坏导致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5A2Y糖尿病其他特指的急性并发症5A71肾上腺性征疾患5A71.Y其他特指的肾上腺性征疾患5A71.Z未特指的肾上腺性征疾患5A61.3生长激素缺乏症5A03.1亚急性甲状腺炎5A20.0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不伴昏迷5A02.1甲状腺毒症伴毒性单个甲状腺结节5A42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5A13.1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引起的糖尿病5A00.1碘缺乏相关性甲状腺疾病或合并症5A00.1Z碘缺乏相关性甲状腺疾患或合并症,未特指的5A01.1非毒性单个甲状腺结节5A61.2促性腺激素缺乏5A60.1高催乳素血症5A13.5非特定免疫介导性糖尿病5A61.4促甲状腺素缺乏5A61.4Y其他特指的促甲状腺素缺乏5A61.4Z未特指的促甲状腺素缺乏5A51.1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腺体功能障碍5B0Y其他特指的多腺体功能障碍5B0Z未特指的多腺体功能障碍--性腺激素系统疾患5A8Z未特指的性腺激素系统疾患5A02甲状腺毒症5A02.Y其他特指的甲状腺毒症5A02.Z未特指的甲状腺毒症5A03.21无痛性甲状腺炎5A13.0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引起的的糖尿病5A92外周性性早熟5A40中间型高血糖5A40.Y其他特指的中间型高血糖5A40.Z未特指的中间型高血糖5A02.3异位甲状腺组织所致甲状腺毒症5A03.2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5A03.2Y其他特指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5A03.2Z未特指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5A73醛固酮减少症5A70.1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综合征5A101型糖尿病5A70库欣综合征5A70.Y其他特指的库欣综合征5A70.Z库欣综合征,未特指的5A14糖尿病,未特指类型5A50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50.Y其他特指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50.Z未特指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00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Z未特指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71.01先天性肾上腺增生5A13.6其他遗传综合征引起的的糖尿病5A13.3内分泌疾病引起的糖尿病5A44胰岛素抵抗综合征5A60.3中枢性性早熟5A00.01永久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不伴甲状腺肿5A50.03自体免疫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20.1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伴昏迷5A80卵巢功能障碍5A80.Y其他特指的卵巢功能障碍5A80.Z未特指的卵巢功能障碍5A71.0先天性雄激素诱发的46,XX性发育异常5A71.0Y其他特指的先天性雄激素诱发的46,XX性发育异常5A71.0Z未特指的先天性雄激素诱发的46,XX性发育异常5A72.1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A40.0空腹血糖受损5A00.21黏液性水肿昏迷--甲状腺或甲状腺激素系统疾患5A0Y其他特指的甲状腺或甲状腺激素系统疾患5A0Z未特指的甲状腺或甲状腺激素系统疾患--内分泌肿瘤5B11身材矮小症,不可归类在他处者5A61.40获得性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74.0获得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5A21糖尿病性低血糖5A21.Z未特指的糖尿病性低血糖5A72醛固酮过多症5A72.Z未特指的醛固酮过多症5A70.3Nelson综合征5A60垂体功能亢进5A60.Y其他特指的垂体功能亢进5A60.Z未特指的垂体功能亢进5A75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5A21.1糖尿病性低血糖症伴昏迷5A00.11碘缺乏相关性多结节甲状腺肿5A72.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5A80.4排卵过少5A22糖尿病性酸中毒5A22.Y其他特指的糖尿病性酸中毒5A22.Z未特指的糖尿病性酸中毒5A00.00永久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弥漫性甲状腺肿5A81睾丸功能障碍或睾酮相关疾患5A81.Y其他特指的睾丸功能障碍或睾酮相关疾患5A81.Z未特指的睾丸功能障碍或睾酮相关疾患--肾上腺或肾上腺激素系统疾患5A7Z未特指的肾上腺或肾上腺激素系统疾患5A61.6催产素缺乏症5A00.10碘缺乏相关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A61垂体功能减退或某些其他特指疾患5A61.Y其他特指的垂体功能减退或疾患5A71.1母体源性雄激素诱发的46,XX性发育异常5B12体质性高身材5A02.6继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A70.2假库欣综合征5A23糖尿病性昏迷5A43.1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5A70.0垂体依赖性库欣病5A13糖尿病,其他特指类型5A13.Y其他特指原因引起的糖尿病5A13.4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糖尿病5A45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低血糖症5A76某些特指的肾上腺疾患5A76.Y其他特指的肾上腺疾患5B3Y其他特指的内分泌疾病5B3Z未特指的内分泌疾病5A20糖尿病高渗高血糖状态5A20.Z未特指的糖尿病高渗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5A00.20药物或其他外源性物质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50.0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受损引起的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50.0Y其他特指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受损引起的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50.0Z未特指的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受损引起的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22.2糖尿病代谢性酸中毒5A43.0药物性高胃泌素血症5A81.1睾丸功能减退症5A61.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5A22.0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伴昏迷5B00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5A60.2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5A60.2Y其他特指的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5A60.2Z未特指的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5A80.3无排卵5A22.1糖尿病乳酸酸中毒5A03甲状腺炎5A03.Y其他特指的甲状腺炎5A03.Z未特指的甲状腺炎5A00.03暂时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5A00.0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0Y其他特指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0Z未特指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0.22亚临床碘缺乏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1.2非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5A02.0甲状腺毒症伴弥漫性甲状腺肿5A74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5A74.Y其他特指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5A74.Z未特指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5A03.0急性甲状腺炎5A50.00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5A80.2多囊卵巢5A02.4外源性甲状腺毒症5A61.0垂体功能减退症5A60.20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肾源性综合征5A51.2家族性低钙尿性高钙血症5A51.0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5A60.0肢端肥大症或垂体性巨人症--某些青春期疾患5A9Y其他青春期疾患5A9Z未特指的青春期疾患5A61.41先天性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5A01非毒性甲状腺肿5A01.Z未特指的非毒性甲状腺肿5A80.5卵巢储备功能下降5A13.7临床定义的亚型或综合征引起的糖尿病--内分泌系统肿瘤--内分泌疾患,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垂体激素系统疾患5A6Z未特指的垂体激素系统疾患5A00.04碘缺乏引起的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5A01.0非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5A04降钙素高分泌5A22.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伴昏迷--甲状旁腺或甲状旁腺激素系统疾患5A5Y其他特指的甲状旁腺或甲状旁腺激素系统疾患5A5Z未特指的甲状旁腺或甲状旁腺激素系统疾患5A5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5A51.Y其他特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5A51.Z未特指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5A03.20桥本甲状腺炎5A06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病态综合征5A02.2甲状腺毒症伴毒性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下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LES)位于食管下段和胃的连接处,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一道重要屏障。正常情况下,LES保持高压状态,以维持食管与胃之间的压力梯度,防止胃酸及食物逆流入食管。当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出现异常时,就称为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这种功能障碍可以表现为LES的压力异常升高或降低、不完全松弛以及反射性松弛不足等状况,并且通常伴随着吞咽困难、胸痛、烧心(即胃灼热感)、反胃等症状。
病因学特征
-
解剖结构异常:
-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LES区域结构损伤,例如炎症、纤维化或瘢痕形成,均可能引起LES张力下降或者无法有效闭合,从而引发胃内容物的反流。
-
神经肌肉功能紊乱:
- 自主神经系统失调:迷走神经受损或其他形式的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直接干扰LES正常的放松与收缩机制,造成其功能减退。
- 局部肌肉疾病:如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病影响到食管平滑肌层,导致LES失去弹性,进而发生低压状态。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等),这些药物具有抑制LES紧张度的作用,容易诱发或加重此病。
-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 不良饮食习惯,如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过量饮酒、吸烟等行为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间接增加LES负担。
- 过度肥胖增加了腹内压,使得LES承受额外压力而易于失效;反之极度消瘦也可能削弱LES的功能。
-
其他潜在诱因:
- 某些内分泌紊乱情况,比如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显著,亦能暂时改变LES的生理特性。
- 先天性缺陷在少数病例中被报告为致病原因之一。
- 部分研究指出遗传背景对于LES功能障碍有一定关联性,提示家族聚集倾向的存在可能性。
病理机制
-
压力调节失常:
- LES高压状态:当该部位持续处于高张力状态时,食物通过变得艰难,患者会经历明显的吞咽不适甚至疼痛。
- LES低压状态:如果LES张力低于正常值,则失去了有效的防反流屏障作用,频繁发生胃液上涌事件。
-
松弛功能障碍:
- 在正常进食过程中,LES应当适时开放以便于食物顺利进入胃部。若存在不完全松弛问题,则会导致部分固体或液体物质滞留在食管内部,产生饱胀感及其他不适症状。
- 反射性松弛不良同样阻碍了顺畅的消化过程,导致吞咽困难及食物滞留。
临床表现
-
主要症状:
- 吞咽困难:患者感到固体食物下行缓慢,有时需要借助饮水帮助推进。
- 胸骨后疼痛:类似于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但通常发生在饭后或躺下时更为明显。
- 烧心:强烈的胃酸反流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烧灼样感觉。
- 反胃/呕吐:严重者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呕吐现象。
-
次要症状:
- 体重减轻、营养不良:长期吞咽障碍可能导致摄入减少。
- 睡眠质量下降:夜间反流症状尤为困扰,影响休息。
请注意,以上信息基于现有文献综述整理而成,具体情况需结合个体差异由专业医师进行诊断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