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和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Helicobacter-pylori associated and drug-induced duodenal ulcer
编码DA63.2
关键词
索引词Helicobacter-pylori associated and drug-induced duodenal ulcer、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和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
缩写H.pylori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
别名HP感染性十二指肠溃疡、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NSAIDs引起的十二指肠溃疡、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十二指肠溃疡、由于药物引发的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发药物因素十二指肠溃疡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3 消化系统穿孔
ME24.3Y
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
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5
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30
小肠穿孔ME24.31
大肠穿孔ME24.31
呕血ME24.31
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31
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关联情况
PL13 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PL13.0
物质过量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2
在正确用药或剂量范围内与药物有关的损伤或伤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9
具有交互作用的药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1
用药频率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Y
其他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Z
未特指的与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相关的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3
药品不正确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0
用药途径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
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Y
其他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Z
未特指的不正确用药,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52
用药时间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A
不适当地停止或中止用药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53
用药疗程不正确,作为损伤的方式PL13.6
已知为变应原[过敏原]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1
剂量不足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7
已知为病人禁忌使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PL13.8
过期或变质的药剂或药品作为损伤或伤害的方式 意外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B27
意外暴露于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2
意外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B24
意外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B20
意外暴露于阿片类药物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B23
意外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B26
意外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B25
意外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B29
意外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B21
意外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B28
意外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物质
PL0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PL0Z
在治疗中使用与损伤或损害有关的物质,未特指的PL0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Y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其他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Z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未特指的补充或传统药物PL01.1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膳食补充剂、维生素或矿物质PL01.0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草药制剂或药方PL01.2
在治疗中采用与损伤或伤害有关的补充或传统药物:不可归类在他处的补充或传统药物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
PH43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大麻类物质或致幻剂或其有害效应PH42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精神兴奋药或其有害效应PH49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多种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PH40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阿片类或相关镇痛药或其有害效应PH44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镇痛药、解热药或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1
暴露于镇静催眠药物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或其有害效应PH47.0
暴露于混合抗癫痫药或其有害效应,不可归类在他处者,意图不确定的PH47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癫癎药或抗帕金森病药物或其有害效应PH47.Z
未确定意图:有害物质的有害效应和暴露于该物质下: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未特指的抗癫痫药或抗帕金森药PH45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抑郁药或其有害效应PH46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抗精神病药或其有害效应PH48
意图不确定的暴露于其他或未特指的药物、药剂或生物制品或其有害效应病程分级
PH48
慢性PH48
急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和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相关性和药物性十二指肠溃疡是指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导致的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该类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属于胃肠道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之一。
病因学特征
-
幽门螺杆菌感染机制:
-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够在强酸环境下生存的螺旋形细菌,定植于胃黏膜,通过破坏胃黏膜屏障功能、增加胃酸分泌,并引发局部免疫反应,造成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其毒性因子如尿素酶、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CagA等参与了这一过程。
- 绝大多数(约90%-95%)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表明这种细菌在发病中的核心作用。细菌产生的氨可中和胃酸以保护自身,但同时损害宿主组织;其诱导的慢性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溃疡形成。
-
药物因素:
-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双磷酸盐、西罗莫司等药物可直接损伤胃肠黏膜或减弱其防御能力,从而诱发或加重十二指肠溃疡。
- NSAIDs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前列腺素生成,削弱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此外,NSAIDs还可干扰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加出血风险。
病理机制
-
黏膜屏障破坏:
- 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药物作用下,胃及十二指肠黏膜表面的黏液层变薄,上皮细胞间连接松散化,导致胃酸及消化酶穿透并侵蚀黏膜下层,引发炎症反应和溃疡形成。幽门螺杆菌可能通过胃上皮化生区域定植于十二指肠黏膜,直接参与局部损伤。
-
胃酸分泌异常:
-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刺激胃窦G细胞过度分泌胃泌素,导致胃酸分泌量增加。在高胃酸环境下,十二指肠黏膜防御机制失衡,局部组织持续受损且愈合延迟。
-
免疫应答异常:
- 感染状态下机体对幽门螺杆菌产生Th1型免疫应答,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等促炎因子,引发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氧化应激反应,加剧组织破坏。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典型表现为周期性上腹部烧灼样疼痛,多发生于空腹状态(如餐后2-3小时或夜间),进食后可暂时缓解。部分患者伴有腹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
- 若并发出血,可见黑便或呕血;穿孔时则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参考文献:上述信息基于来自丁香园、百度百科以及医疗专业网站提供的资料综合整理而成。具体引用内容请参照各平台原文献链接获取更详尽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