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编码DD00
子码范围DD00.0 - DD00.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同义词diverticulitis NOS、bowel diverticulitis、肠憩室炎、憩室炎NOS
缩写CD、肠道憩室炎
别名憩室炎症、肠壁憩室炎、肠袋炎症、肠囊炎症、肠疝炎症、Diverticular-Inflammation-of-Intestine、Inflammation-of-Intestinal-Diverticulum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病程分级
1G40慢性1G40急性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是指发生在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未明确具体解剖分段的憩室炎症。憩室是结肠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状结构。当这些憩室发生感染或炎症时,则称为憩室炎。此病多见于老年人群,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病因学特征
-
形成机制:
- 憩室形成主要与长期低纤维饮食相关,导致结肠蠕动减弱、腔内压力增高,促使肠壁薄弱处膨出
- 慢性便秘导致的结肠高压状态加速憩室形成,并为细菌定植创造条件
-
病理生理过程:
- 当憩室内滞留粪便/粪石导致黏膜损伤时,易引发细菌过度增殖和感染
- 炎症进展可致憩室周围蜂窝织炎,严重者形成脓肿;透壁性感染可能引发游离穿孔并发腹膜炎
-
易感因素:
- 年龄: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增加
- 遗传背景:部分研究显示结缔组织发育异常可能相关
- 生活方式:肥胖、缺乏运动、高脂低纤维饮食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NSAIDs或类固醇可能增加穿孔风险
病理机制
-
局部炎症反应:
- 感染引发憩室壁全层炎性渗出,累及肠周脂肪组织
- 促炎因子(如TNF-α、IL-6)释放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
-
并发症进展:
- 持续炎症可形成结肠-皮肤/膀胱/阴道瘘
- 透壁坏死导致穿孔时可引发脓毒性休克,需紧急手术干预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定位性腹痛(常见于左下腹,具体部位因病变肠段而异)
- 发热(38-39℃)、排便模式改变(便秘或腹泻)、腹胀
-
体征:
- 局部腹膜刺激征(肌卫、压痛、反跳痛)
- 肠鸣音减弱,直肠指检可能触及脓肿包块
-
辅助检查:
- 增强CT为金标准,可显示"憩室征"(含气液平的囊袋)、结肠周围脂肪条纹征
- 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10×10⁹/L,CRP>50mg/L提示活动性炎症
参考文献:内容参考UpToDate、Amsterdam Consensus on Diverticular Disease (2022)、Mayo Clinic诊疗指南。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作为医学知识普及,具体诊疗需由专科医生根据个体情况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