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未特指是否存在并发症Unspecified 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编码DD00.Z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未特指是否存在并发症、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肠憩室炎、憩室炎NOS、急性憩室炎
缩写DD00Z
别名肠憩室发炎、不明位置肠憩室炎症、憩室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病程分级
1G40慢性1G40急性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是指发生在结肠或小肠任何未明确指定部分的憩室炎症。憩室是消化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囊袋,通常在结肠中最为常见。当这些憩室受到感染或发炎时,则称之为憩室炎。此病多见于老年人群,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病因学特征
-
形成机制:
- 憩室的形成往往与长期饮食纤维摄入不足有关,导致肠道蠕动减慢、压力增加,促使薄弱处膨出形成憩室。
- 结肠内的高压状态(如慢性便秘)进一步促进了憩室的发展,并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条件。
-
病理生理过程:
- 当憩室内积存的食物残渣或其他物质未能及时排出时,容易引起局部微生物过度生长,从而引发感染。
- 感染会导致憩室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乃至脓肿形成;严重情况下可穿透肠壁造成穿孔,进而发展成腹膜炎等并发症。
-
易感因素: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结肠弹性减弱,更容易出现憩室。
- 遗传背景:家族史中有憩室病者患病风险较高。
-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高脂低纤维饮食习惯均会提高发病几率。
- 药物使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能损伤肠黏膜屏障,增加憩室炎发生率。
病理机制
-
局部炎症反应:
- 发生感染后,憩室周围的粘膜和浆膜层首先受到影响,表现出红肿热痛等症状。
- 炎症介质释放促进白细胞聚集,加重局部炎症表现。
-
并发症的发生:
- 如果感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炎症可能会蔓延至邻近器官,如膀胱、阴道等,形成瘘管。
- 重度病例还可能出现大量出血,表现为突发性便血,这往往是紧急手术治疗的指征之一。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腹痛是最常见的主诉,疼痛性质多样,从钝痛到剧痛不等,位置多位于左下腹部。
- 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以及排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
-
体征:
- 腹部触诊时可发现压痛点,部分患者存在肌肉紧张甚至反跳痛。
- 重症者可能呈现急性腹膜刺激征象。
-
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CT扫描)对于诊断憩室炎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显示憩室形态及其周围炎症情况。
-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上升也提示存在活动性炎症过程。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综合自多个权威医学资源网站,包括但不限于Mayo Clinic,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 大众养生网等。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作为一般教育用途提供,并不能代替专业医疗建议。如果您认为自己患有此类疾病,请尽快就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