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腺肌瘤病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
编码DC14.3
关键词
索引词Adenomyomatosis of gallbladder、胆囊腺肌瘤病
缩写胆囊腺肌症、胆囊壁憩室症
别名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瘤、胆囊腺肌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胆囊腺肌瘤病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胆囊腺肌瘤病,也称为胆囊腺肌症或胆囊壁憩室症,是一种以胆囊粘膜上皮和固有肌层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良性病变。其病理特点包括胆囊壁的粘膜过度生长、肌肉层增厚以及形成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off窦),这些窦道是由于胆囊粘膜向肌肉层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这种病变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有时可能会引起类似的症状如胆囊炎或胆石症。
病因学特征
-
病因机制:
- 胆囊腺肌瘤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普遍认为它与胆囊壁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长期的胆汁淤积或胆囊排空障碍可能是导致局部组织增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一些研究还指出,胆囊腺肌瘤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以及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有关。
-
病理生理基础:
- 粘膜增生:胆囊粘膜的持续刺激导致其异常增生,形成多余的粘膜组织。
- 肌肉层肥厚:在粘膜层增生的同时,胆囊壁的肌肉层也可能出现非特异性增厚现象。
- 罗-阿氏窦形成:随着疾病进展,胆囊粘膜逐渐向肌肉层内凹陷,形成多个小囊腔,即所谓的罗-阿氏窦。这些窦道内部可含有胆汁,容易发生感染或者结石形成。
病理机制
-
胆囊壁结构变化:
- 正常情况下,胆囊壁由三层主要组织构成——黏膜层、肌层和外膜层。而在胆囊腺肌瘤病中,这三层结构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
- 黏膜层呈现局灶性或弥漫性增厚,并且表面可能变得不规则;肌层则可见到广泛增厚现象,甚至出现纤维化改变;而外膜层也可能受到波及,表现为局部增厚或瘢痕样改变。
-
胆汁动力学影响:
- 由于胆囊壁结构发生变化,尤其是罗-阿氏窦的存在,会影响胆汁在胆囊内的正常流动。这种流动性下降可能导致胆汁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胆色素沉积及胆固醇结晶形成的风险,从而进一步促进胆石生成。
- 同时,胆囊收缩功能减弱也会降低胆汁排出效率,使得患者更容易出现餐后不适等症状。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大多数患有胆囊腺肌瘤病的人群可能长时间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腹部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类似胆囊炎的表现,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
- 若并发胆石,则可能出现急性胆绞痛发作、黄疸等情况。
参考文献:以上信息基于对胆囊腺肌瘤病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整理得出,具体来源包括但不限于《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专业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