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
编码DC12.0
子码范围DC12.00 - DC12.0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cholecystitis
同义词acute cholecystitis infection、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alculous cholecystitis、急性胆囊炎感染、非结石性胆囊炎、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
别名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发炎、急胆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 脓毒症
1G41脓毒症伴脓毒性休克1G40脓毒症不伴脓毒性休克1G40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急性胆囊炎是指胆囊壁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通常发生在胆囊管梗阻之后。该病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发热以及局部压痛等临床症状,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急性胆囊炎可以分为结石性(约70%以上由胆囊结石引起)和非结石性两大类。
病因学特征
-
胆囊管梗阻:
- 主要机制:胆囊结石是最常见的梗阻原因,当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时,可导致胆汁排出障碍,进而引起胆汁淤积。胆汁成分因滞留而改变,胆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黏膜引发化学性炎症。
- 病理生理过程:胆汁排出障碍使得胆囊内压力增加,胆囊增大。长时间的胆汁滞留会导致胆囊壁腺体分泌增加,进一步加剧胆囊内压力。同时,胆囊壁内的血管和淋巴管受压,血液循环不良,可能导致胆囊壁缺血性炎症,甚至坏疽和穿孔,严重者可并发胆汁性腹膜炎。
-
感染因素:
- 细菌感染:虽然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无菌的,但在胆囊管梗阻的情况下,少量细菌可能进入胆道并定植于胆囊内。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等肠道革兰阴性杆菌。这些细菌通过繁殖产生毒素,直接损害胆囊壁,诱发炎症反应。
- 其他病原体:除细菌外,某些寄生虫如蛔虫、梨形鞭毛虫及华支睾吸虫也可能造成胆道梗阻或继发感染,从而导致急性胆囊炎的发生。
-
其他因素:
- 机械性损伤:胆囊受到外部撞击或其他机械性损伤,也可能导致胆囊壁受损,引发急性炎症。
- 化学性刺激:除了胆汁成分变化引起的化学性炎症外,一些药物或化学物质也可能对胆囊壁产生刺激作用,促进炎症的发展。
- 血管性因素:胆囊壁血供不足或微循环障碍,特别是在全身性疾病(如败血症、休克)状态下,可加重胆囊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诱发急性胆囊炎。
病理机制
-
胆囊壁炎症:
- 急性炎症表现:胆囊壁增厚,充血水肿,表面可见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随着炎症进展,胆囊壁可能出现出血点、坏死灶,甚至形成脓肿。
- 慢性化倾向:如果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急性胆囊炎可能逐渐转变为慢性胆囊炎,胆囊功能受损,最终需要手术干预。
-
胆汁成分改变:
- 胆盐浓度升高:长期胆汁淤积使胆盐浓度显著上升,破坏了胆囊黏膜屏障,增加了胆囊壁的通透性和易损性。
- 胆色素沉积:胆红素等色素物质沉积于胆囊壁,进一步加剧了局部炎症反应,并可能形成胆色素结石。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腹痛:突发性的右上腹绞痛,常放射至右肩背部,进食后疼痛加剧。
- 发热: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5℃,但重症患者可能伴有高热。
- 黄疸:部分患者由于胆总管受累或胆汁排泄受阻而出现轻度黄疸。
-
体征:
- 腹部压痛:右上腹明显压痛,墨菲氏征阳性(深按右肋缘下可诱发疼痛)。
- 肌紧张:腹直肌紧张,提示炎症较重或存在并发症。
参考文献:《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权威消化系统疾病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