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分泌过多Acid hypersecretion
编码DA41.2
关键词
索引词Acid hypersecretion、胃酸分泌过多、酸相关消化性疾病 [possible translation]、酸相关消化性疾病
同义词acid peptic disease
缩写GERD、Gastroesophageal-Reflex-Disease
别名胃酸反流、反酸、烧心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
ME24 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
ME24.Y其他特指的消化系统的临床表现ME24.1消化系统瘘ME24.A6大便潜血阳性ME24.6消化系统扩张ME24.A其他消化系统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5消化系统溃疡ME24.0消化系统脓肿ME24.8消化系统绞窄或坏疽ME24.3消化系统穿孔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ME24.A0消化道不明原因出血ME24.A5呕血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ME24.4消化系统狭窄ME24.9胃肠出血ME24.9Z未特指的胃肠出血ME24.30小肠穿孔ME24.A4黑便ME24.A3便血ME24.31大肠穿孔ME24.90急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E24.A1肛门和直肠出血ME24.7消化系统嵌顿ME24.A2食管出血ME24.2消化系统梗阻ME24.91慢性胃肠道出血,不可归类在他处者胃酸分泌过多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胃酸分泌过多(ICD-11编码:DA41.2)是一种以胃酸分泌量(基础或刺激后)高于生理需求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通常表现为胃内pH值持续性或反复性降低。该情况可能破坏胃黏膜防御-攻击平衡,导致黏膜损伤,进而引发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及其他酸相关性疾病。生理状态下,胃酸对食物消化和杀菌至关重要,但分泌过量时可能对消化道黏膜造成直接损害。
病因学特征
-
病理生理机制:
- 幽门螺杆菌感染:此细菌可通过特定毒力因子(如CagA蛋白)诱导胃窦部炎症反应,导致胃泌素释放增加,从而间接促进胃酸分泌。但在胃体部广泛感染时,可能因壁细胞破坏而减少胃酸分泌,需结合感染部位综合评估。
-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胃泌素瘤):由胰腺或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异常分泌胃泌素引起,通过持续激活壁细胞胃泌素受体(CCK-B受体)导致胃酸过度分泌。
- 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保护;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与黏膜修复抑制相关,其直接促胃酸分泌作用尚存争议。
-
精神心理因素:
- 慢性压力或焦虑可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促进胃酸分泌。应激状态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可间接增强壁细胞活性。
-
其他潜在诱因:
- 吸烟可增加胃酸分泌并减少黏膜血流,酒精则直接损伤黏膜屏障。
- 胃部分切除术后(如胃窦切除术)可能因胃泌素调控失衡导致反跳性胃酸分泌增加。
- 遗传因素可能与壁细胞受体敏感性相关,但具体分子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病理机制
- 过量胃酸可直接破坏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激活蛋白酶原引发自我消化,导致溃疡形成;同时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阈值,加剧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的风险(胃食管反流病/GERD)。此外,胃排空加速可能缩短食物与消化酶的接触时间,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但脂肪泻更常见于胰酶或胆汁酸缺乏,需谨慎关联。
- 分子机制层面,致病因素最终通过组胺H2受体、胃泌素受体(CCK-B受体)及乙酰胆碱受体(M3受体)三条主要信号通路,激活壁细胞H+/K+-ATP酶(质子泵),促使氢离子分泌增加。
请注意,上述信息基于现有文献整理而成,旨在提供一个关于胃酸分泌过多的全面概述。针对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准确诊断和个性化建议。
参考文献:《Gastroenter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以及其他胃肠病学领域的权威出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