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急性下肢动脉闭塞Unspecified 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occlusion
编码BD30.2Z
关键词
索引词Acute lower limb arterial occlusion、未特指的急性下肢动脉闭塞、急性下肢动脉闭塞
缩写ALI、Acute-Limb-Ischemia
别名急性的腿动脉堵塞、突发性下肢动脉阻塞、急性腿动脉闭塞
未特指的急性下肢动脉闭塞(BD30.2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诊: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下肢动脉完全或次全闭塞,血流中断或显著减少(特异性>95%)。
- 典型临床表现:
- 突发性下肢剧烈静息痛,伴至少2项"6P征"(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皮温降低)。
- 影像学确诊: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危险因素:
- 存在心房颤动、近期心肌梗死(<3个月)、动脉粥样硬化病史或高凝状态。
- 实验室证据:
- D-二聚体>0.5 mg/L(纤维蛋白原当量),CRP>10 mg/L。
- 危险因素:
-
鉴别诊断阈值:
- 需排除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超声显示静脉回流障碍)。
- 与动脉栓塞相比,原位血栓形成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基础病变(CTA/MRA显示斑块)。
二、辅助检查
-
影像学检查树:
┌─ 初步筛查
│ ├─ 多普勒超声(敏感性85%-90%)
│ └─ 踝肱指数(ABI<0.4提示重度缺血)
│
├─ 解剖评估
│ ├─ CTA(显示闭塞部位及钙化斑块)
│ └─ MRA(肾功能不全者首选)
│
└─ 金标准确认
└─ DSA(同时可进行介入治疗) -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血流速度<15 cm/s提示重度狭窄,无血流信号提示完全闭塞。
- 结合加速度时间>140 ms可判断近端动脉病变。
- CTA评估:
- "轨道征"提示新鲜血栓,钙化积分>400 Agatston单位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基础。
- DSA分期:
- Rutherford分类Ⅰ类(可存活肢体)需6小时内干预,Ⅲ类(不可逆坏死)需截肢。
- 超声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
血栓相关指标:
- D-二聚体:
-
5 mg/L提示广泛血栓形成(需排除DIC),动态监测可评估溶栓效果。
-
- 纤维蛋白原:
-
4.5 g/L提示高凝状态,需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
- D-二聚体:
-
炎症指标:
- CRP:
-
50 mg/L提示合并感染或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
-
- 白细胞计数:
-
15×10⁹/L需警惕脓毒性栓塞可能。
-
- CRP:
-
代谢指标:
- 乳酸:
-
4 mmol/L提示组织坏死风险,需紧急血运重建。
-
- 肌酸激酶(CK):
-
1000 U/L提示横纹肌溶解,需碱化尿液预防肾损伤。
-
- 乳酸:
四、治疗决策关键节点
- 时间窗:
- "黄金6小时"内血管再通可降低截肢率至<10%,超过12小时截肢风险升至50%。
- 病因导向:
- 心源性栓塞首选取栓术,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需联合斑块切除术。
参考文献:
- 《中国急性下肢缺血诊治指南(2023版)》
- TASC II(跨大西洋国际共识)外周动脉疾病管理指南
- 《中华放射学杂志》血管介入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