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ower limb atherosclerosis
编码BD40.0
关键词
索引词Lower limb atherosclerosis、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硬化、股总动脉或股深动脉粥样硬化、股浅动脉粥样硬化、腘动脉粥样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间歇性跛行、周围血管疾病伴间歇性跛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静息痛、周围血管疾病伴静息痛、按功能影响分类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无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症状性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的功能损害、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所致的严重缺血、严重肢体缺血、严重缺血伴静息痛、严重缺血伴组织丢失
同义词arteriosclerosis of lower extremities
缩写下肢ASO、PAD
别名腿动脉硬化、脚动脉硬化、下肢血管硬化、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下肢动脉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通过补充内容更精准描述疾病特征或致病原因。此处非完整版本,详细可自行查阅ICD11官网
位侧
--单侧,未特指--左侧--双侧--右侧发生部位
XA8DW5 下肢动脉
XA7WF1股内侧肌分支XA9EP9旋股外侧动脉XA6QR6足底外侧动脉XA41L4足背动脉XA42R8腘动脉膝下内侧动脉支XA9TP5膝降动脉肌肉关节支XA6920旋股内侧动脉XA0PT7胫前动脉肌支XA44K1腘动脉XA1QB3膝下内侧动脉XA2JF3股动脉XA6LK2胫后动脉XA5687膝上外侧动脉浅支XA4B67膝下外侧动脉XA1YF2腓动脉穿支至胫后动脉XA7BL5胫前返动脉XA0DB6旋股内侧动脉升支XA19F5膝上外侧动脉深支XA3SV6旋股外侧动脉降支XA8YC8股总动脉XA5PP5股浅动脉XA6CN3胫前动脉XA4K68内踝前动脉XA4XR2旋股外侧动脉横支XA5LB1膝中动脉XA91J1踝前外侧动脉XA33D9胫后返动脉XA8J55第三或第四穿动脉XA08Q7腓肠动脉XA7DF6旋股内侧动脉降支深支XA2Z59第二穿动脉XA4VS8腓动脉交通支至胫前动脉XA3KL5股深动脉XA0GA4穿动脉XA09P5膝降动脉隐支XA61E8髋臼支XA9GM6腓动脉XA7PN1足底内侧动脉XA2DD1股骨和膝关节表面分支XA5BU3旋股外侧动脉升支XA7W56旋股内侧动脉降支浅支XA3CV5膝降动脉XA2GU0第一穿动脉XA15J8旋股内侧动脉降支临床表现
XA15J8坏疽 疼痛
MG30.62慢性口腔颌面部神经痛MG30.20创伤后慢性疼痛MG31.1急性头痛,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G31.2急性术后疼痛,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G30.41慢性血管源性内脏痛MG30.5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Y其他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5Z未特指的慢性神经性疼痛MG30.02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痛MG30.42持续性炎症所致慢性内脏痛MG30.50慢性中枢神经性疼痛MG30.0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Y其他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0.0Z未特指的原发性慢性疼痛MG31急性疼痛MG31.Y其他特指的急性疼痛MG31.Z未特指的急性疼痛MG30.40机械性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31结构改变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慢性疼痛MG30.Y其他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Z未特指的慢性疼痛MG30.11癌症治疗后慢性疼痛MG30.04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MG30.64与稳态紊乱或非药物治疗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5与颅或颈部血管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3与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相关的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1.0急性面部疼痛,不可归类在他处者MG30.3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骨骼肌肉疼痛MG30.03慢性原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6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头痛或口腔颌面部痛MG30.21手术后慢性疼痛MG30.67与某种物质或其停用有关的慢性头痛MG30.10慢性癌痛MG30.30持续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61慢性牙痛MG30.51慢性周围神经性疼痛MG30.4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Y其他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Z未特指的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Z未特指的疼痛MG30.00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1慢性癌性疼痛MG30.1Y其他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1Z未特指的慢性癌性疼痛MG30.01慢性广泛疼痛MG30.2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Y其他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Z未特指的手术后或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66与非血管性颅内疾病相关的慢性头痛或口面部疼痛MG30.66皮肤缺血性溃疡严重度
通用严重度量表值
XS2X10期XS25重度XS7A1期XS3K1期XS6P1级--临床分期量表值XS2R极重度--临床严重度量表值:1-2-3-4期XS5C0 无问题XS6Y1 轻度问题XS240级XS4A0期XS0T中度XS903b期XS6F3级--轻中重度量表XS003期XS8V3期XS4710期XS4M2期XS5S2期XS312级--问题量表值XS5710级XS8J9级XS839期XS2C9期XS0K4级XS6G4期XS8Z5期XS9N5期XS214期--时相量表值XS875级XS0G8期XS9Z8期XS6D2b期XS7F8级XS9D3 严重问题XS5W轻度XS8T2 中度问题XS4D2a期--基本的3值严重度量表值:轻-中-重XS886期XS416期XS3T3a期XS8H无XS5P9 不适用--等级量表值XS9M6级--临床严重度量表值:1-2-2a-2b-3-4XS5M7级XS914 完全问题XS737期XS527期 疾病特异性严重度量表值
XS7G社会心理因素存在XS50GOLD 4-极重度:FEV1<30%预测值XS6HIII期--脓毒症严重度量表值XS9LIII期:静息痛,多发生在足部XS51I级3类: 重度跛行XS59全身过敏反应2级XS6BNYHA 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XS5E轻度脓毒症XS1YI期:无症状,不完全性血管阻塞--简化肿瘤扩散量表值XS5LII期:肢体轻度跛行疼痛XS80GOLD 1-轻度:FEV1≥80%预测值XS1J无痛苦XS1GI期--成人营养状态量表值XS71无疼痛相关干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量表值XS760期XS26感染性休克XS1H不完全性声带麻痹XS2L中度疼痛相关干扰XS2U重度疼痛相关干扰XS3Y肥胖I级 BMI30.0-34.9 kg/m²XS9SC 区域性疾病XS9FNYHA IV级-无法在没有不适的情况下从事任何体力活动XS7UGOLD 2-中度:50%预测值≤FEV1<80%预测值XS5R轻度疼痛相关干扰XS2Y全身过敏反应3级--疼痛程度XS0JA 缓解/病愈XS8KGOLD 3-重度:30%预测值≤FEV1<50%预测值XS66部分声带麻痹XS2JIV期:坏死和/或坏疽XS3R轻度痛苦XS1T0级0类:无症状-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阻塞性疾病--NYHA功能分类:I-IV级XS2V单支血管病变XS58II级XS56I级XS7N重度痛苦XS3ANYHA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XS6N肥胖II级 BMI35.0-39.9 kg/m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标准:GOLD 1-4XS8U多支血管病变--肿瘤扩散分期量表值XS7ZIII级XS9RIV期XS0Q0级1类:轻度跛行XS6UIII级5类: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弥漫性足底缺血XS0E局部局限期XS0UIII级6类: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XS4ZD 远处疾病XS7R肥胖前期 BMI25.0-29.9 kg/m²--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度量表值XS7K完全性声带麻痹--疼痛相关干扰XS43正常体重 BMI18.5-24.9 kg/m²--全身过敏反应严重程度量表值--声带麻痹严重度量表值XS2B肥胖III级 BMI大于或等于40 kg/m²--外周动脉疾病(PAD)Rutherford严重度分类XS11低体重 BMI低于18.5 kg/m²XS7C中度痛苦XS5B无痛XS09全身过敏反应1级XS3V无子宫内膜异位XS9TNYHA III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XS2WI级2类:中度跛行XS6CIIB期:跛行距离小于200米--疼痛相关的痛苦XS2E严重疼痛--外周动脉疾病(PAD)的Fontaine严重度分类XS67局部晚期--组织学分级量表值XS8B无社会心理因素存在XS65重度脓毒症XS9Q中度疼痛XS85全身过敏反应4级XS7H未定等级--疼痛严重度量表值XS5N膜状子宫内膜异位XS7MIV级XS5VIIA期:跛行距离超过200米XS05B 局部疾病XS4PII期--社会心理因素量表值XS5D轻度疼痛XS8MII级4类:缺血性静息痛XS55致密子宫内膜异位其他严重度1
外周动脉疾病(PAD)Rutherford严重度分类
XS51I级3类: 重度跛行XS1T0级0类:无症状-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阻塞性疾病XS0Q0级1类:轻度跛行XS6UIII级5类:小块组织缺损-非愈合性溃疡、局灶性坏疽,伴弥漫性足底缺血XS0UIII级6类:大块组织缺损-超过跖骨平面,足部功能无法保留XS2WI级2类:中度跛行XS8MII级4类:缺血性静息痛 外周动脉疾病(PAD)的Fontaine严重度分类
XS9LIII期:静息痛,多发生在足部XS1YI期:无症状,不完全性血管阻塞XS5LII期:肢体轻度跛行疼痛XS2JIV期:坏死和/或坏疽XS6CIIB期:跛行距离小于200米XS5VIIA期:跛行距离超过200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在下肢的大、中动脉内膜沉积,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进而引起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这种病变会导致下肢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因学特征
-
血脂异常:
- 高脂血症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会促进动脉壁内脂质的沉积,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
高血压:
-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还增加了血管壁的压力,促进了斑块的形成和破裂。
-
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良,容易出现高血糖状态,这不仅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还会增加氧化应激,促进炎症反应和脂质沉积。
-
吸烟:
- 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血小板聚集和炎症反应,同时降低一氧化氮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
肥胖:
-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抵抗、高血糖和血脂异常都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遗传因素:
- 家族中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更容易患病。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和血管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年龄与性别:
-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病,尤其是绝经前的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发病率相对较低。
病理机制
-
脂质沉积:
- 脂质通过损伤的内皮细胞进入动脉壁,在巨噬细胞的作用下形成泡沫细胞,最终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斑块中的脂质核心逐渐增大,导致动脉壁增厚和管腔狭窄。
-
炎症反应:
- 斑块中的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的形成和不稳定。
-
平滑肌细胞增生:
- 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平滑肌细胞从中层迁移到内膜,并增生,形成纤维帽。纤维帽的厚度和稳定性决定了斑块的稳定性。
-
钙化:
- 随着病情进展,斑块内部会发生钙盐沉积,使斑块变得坚硬。钙化斑块不易破裂,但会显著增加血管的僵硬度,影响血流动力学。
临床表现
-
间歇性跛行:
- 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行走时出现小腿肌肉疼痛或疲劳感,休息后缓解。这是因为运动时下肢需氧量增加,而狭窄的血管无法提供足够的血液供应。
-
静息痛:
- 当病情进一步恶化,即使在休息状态下,患者也可能感到下肢持续性疼痛,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这是由于严重缺血导致组织缺氧。
-
皮肤改变:
- 下肢皮肤可能会变得苍白或发绀,温度下降,毛发脱落,指甲生长缓慢。严重者可能出现溃疡和坏疽。
-
脉搏减弱或消失:
- 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远端动脉(如足背动脉)的搏动可能会减弱或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 《外科学》
- 《内科学》
- 《血管外科临床指南》
以上资料综合了多个可靠来源的信息,提供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详细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