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易栓症Unspecified Thrombophilia

更新时间:2025-06-18 22:03:59
编码3B61.Z

关键词

索引词Thrombophilia、未特指的易栓症、易栓症
缩写未特指易栓症、易栓症-NOS
别名Thrombophilia-NOS、未分类易栓症、不明确的易栓症

未特指的易栓症(ICD-11: 3B61.Z)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排除性诊断:通过全面实验室检查排除所有已知遗传性及获得性易栓症病因(包括抗磷脂综合征、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等)。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客观血栓事件证据
      • 影像学确诊的静脉血栓(超声多普勒证实的DVT或CTPA证实的PE)
      • 动脉血栓需血管造影证实
    • 排除已知病因
      • 抗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抗β2-GPⅠ抗体)持续阴性(间隔12周重复检测)
      • 遗传性易栓症筛查阴性(凝血因子V Leiden、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抗凝血酶Ⅲ、蛋白C/S活性正常)
  3.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血栓事件特征
      • 特发性血栓(无手术/创伤/制动等明确诱因)
      • 复发性血栓(≥2次独立事件)
      • 少见部位血栓(肠系膜静脉、脑静脉窦等)
    • 实验室异常
      • D-二聚体持续升高(>500 μg/L)超出急性期3个月
      • 凝血酶生成试验(TGT)显示高凝状态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易栓症初筛] --> B[凝血常规] A --> C[D-二聚体] A --> D[抗磷脂抗体谱] B --> E[进一步检查] D --> E E --> F[遗传性易栓症筛查] F --> F1[抗凝血酶Ⅲ活性] F --> F2[蛋白C/S活性] F --> F3[因子V Leiden] F --> F4[凝血酶原G20210A] E --> G[获得性因素排查] G --> G1[恶性肿瘤筛查] G --> G2[自身免疫病检测] G --> G3[肝肾功能]

判断逻辑

  1. 初筛检查

    • D-二聚体:>500 μg/L提示血栓形成可能,但阴性不排除慢性血栓
    • 抗磷脂抗体:阴性结果排除抗磷脂综合征(需重复验证)
    • 凝血常规(PT/APTT):正常值排除肝素影响/凝血因子缺乏
  2. 二级检查

    • 遗传性易栓症筛查
      • 抗凝血酶Ⅲ<80% → 提示遗传性缺陷
      • 蛋白C/S<60% → 需基因检测确认
    • 获得性因素排查
      • 肿瘤标志物升高 → 提示副肿瘤性高凝
      • ANA/抗dsDNA阳性 → 提示自身免疫病关联
  3. 特殊检查

    • 凝血酶生成试验(TGT)
      • Lag time缩短+峰凝血酶升高 → 支持高凝状态
    • 全外显子组测序
      • 发现新型易栓基因突变 → 提示未识别遗传病因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D-二聚体 <500 μg/L (FEU) >500 μg/L:提示活动性血栓形成;持续升高提示复发风险增加
抗凝血酶Ⅲ 80%-120% <80%:需排除肝病/肾病;持续降低提示遗传性缺陷
蛋白C活性 70%-140% <60%:获得性缺乏(VitK拮抗/肝病);遗传性缺乏需基因验证
蛋白S活性 65%-140% <55%:妊娠/炎症可降低;持续低值提示遗传性缺陷
凝血酶时间 14-19秒 延长提示肝素残留;缩短提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酶生成试验 Lag time>3.1min Lag time缩短+峰凝血酶>400nM:支持高凝状态,指导抗凝强度调整
抗磷脂抗体 阴性 阳性需重复检测;持续阳性确诊抗磷脂综合征(排除本病)

四、诊断流程要点

  1. 确诊路径
    • 先证血栓事件 → 初筛排除常见病因 → 全面遗传/获得性检测阴性 → 确诊未特指易栓症
  2. 鉴别重点
    • 排除恶性肿瘤(尤其隐匿性腺癌)、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突变检测)
  3. 治疗提示
    • 抗凝疗程需个体化(特发性/复发性血栓建议长期抗凝)
    • 定期监测D-二聚体及TGT指导治疗强度

参考文献

  • ISTH《易栓症诊断指南》(2023)
  • 《中华血液学杂志》易栓症诊断专家共识(2022)
  • NEJM《Thrombophilia Testing: A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