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Unspecified Thrombocytopenia

更新时间:2025-06-18 12:13:09
编码3B64.Z

关键词

索引词Thrombocytopenia、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NOS、血小板减少、低血小板 [possible translation]、血小板减少 [possible translation]、低血小板
缩写WZX-XJZ
别名紫癜、出血-性-紫癜、特发性-紫癜、原发性-紫癜、免疫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紫癜

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ICD-11: 3B64.Z)的核心症状与体征


症状(主观感受)

典型症状

  1. 皮肤黏膜出血

    • 皮肤瘀点/瘀斑:表现为无痛性皮下出血点或斑块,常见于四肢及躯干(发生率:高,约70%-90%)^1
    • 鼻衄(鼻出血):反复或自发性鼻腔出血,尤其在轻微创伤后(发生率:常见,约50%-70%)^3
    • 牙龈出血:刷牙或咀嚼时易出血,严重者可见口腔黏膜血疱(发生率:中,约30%-50%)^5
  2. 内脏出血(较少见)

    • 消化道出血:黑便、呕血(发生率:低,约10%-20%,多见于血小板计数<20×10⁹/L)^6
    • 泌尿系统出血:血尿(发生率:低,约5%-15%)[^7]。

非典型症状

  1. 乏力与疲劳
    • 与贫血或慢性失血相关(发生率:中,约40%-60%)[^8]。
  2. 头痛与头晕
    • 可能为颅内出血前兆(发生率:低,约5%-10%,但需紧急评估)[^9]。

体征(客观检测结果)

典型体征

  1. 血小板计数降低
    • 外周血常规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⁹/L(国内标准),或<150×10⁹/L(国际标准)(发生率:100%)[^10]。
  2. 脾脏无肿大
    • 触诊及影像学(超声/CT)未发现脾脏增大(发生率:高,约80%-95%)[^11]。

非典型体征

  1. 凝血功能异常
    • 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轻度延长(发生率:低,约10%-20%)[^12]。
  2. 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 骨髓穿刺显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但产板型巨核细胞比例下降(发生率:高,约80%-90%)[^13]。

实验室与影像学特征

  1. 实验室检查

    • 血小板抗体检测
      • 部分患者可检测到抗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如GPIIb/IIIa抗体),但非特异性(阳性率:约30%-50%)[^14]。
    • 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
      • 正常或轻度升高(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后者TPO显著升高)[^15]。
  2. 影像学检查

    • 腹部超声/CT
      • 排除脾肿大或肝硬化等继发因素(异常率:低,约5%-10%)[^16]。

发生率分级与出血风险评估

血小板计数(×10⁹/L) 出血风险 典型表现 发生率
≥50 低风险 无症状或轻微瘀斑 40%-60%
20-50 中风险 黏膜出血、月经过多 30%-50%
<20 高风险 内脏出血、颅内出血 10%-20%

参考文献

:临床表现因基础病因、病程及个体差异而异。老年患者及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