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Unspecified Thrombocytopenia
编码3B64.Z
关键词
索引词Thrombocytopenia、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NOS、血小板减少、低血小板 [possible translation]、血小板减少 [possible translation]、低血小板
缩写WZX-XJZ
别名紫癜、出血-性-紫癜、特发性-紫癜、原发性-紫癜、免疫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紫癜
未特指的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持续性血小板计数降低:
- 至少两次独立检测显示血小板计数<100×10⁹/L(国内标准)或<150×10⁹/L(国际标准),间隔≥24小时。
- 排除继发性病因:
- 无药物暴露史(如肝素、磺胺类);
- 无活动性感染(HIV/HCV/EBV等);
- 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白血病、MDS等);
- 无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抗磷脂综合征等)。
- 持续性血小板计数降低:
-
支持条件(临床与实验室依据):
- 典型出血表现(满足≥1项):
- 皮肤黏膜出血(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
- 内脏出血(黑便、血尿、月经过多)。
- 骨髓象特征:
- 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产板型巨核细胞<30%)。
- 无脾肿大证据:
- 腹部影像学(超声/CT)显示脾脏体积正常(长径<11cm)。
- 典型出血表现(满足≥1项):
-
诊断阈值:
- 符合"必须条件"即可确诊血小板减少症;
- 在排除所有已知继发因素后,方可诊断为"未特指型"。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筛检查] --> B[血常规+外周血涂片] A --> C[凝血功能:PT/APTT/FIB] B --> D[血小板计数<100×10⁹/L] D --> E[二级检查] E --> F[骨髓穿刺与活检] E --> G[感染筛查:HIV/HCV/EBV血清学] E --> H[自身抗体:ANA/抗dsDNA/抗磷脂抗体] F --> I[巨核细胞评估] I --> J[三级检查:TPO水平/遗传学检测] -
判断逻辑:
- 血常规与外周血涂片:
- 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诊断基础;涂片排除假性减少(如EDTA依赖性聚集)。
- 骨髓穿刺:
- 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支持免疫性破坏;
- 巨核细胞减少→提示生成障碍(需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
- TPO水平检测:
- 正常/轻度升高→破坏性血小板减少(如ITP);
- 显著升高→生成障碍性减少(如再障)。
- 影像学检查:
- 脾脏肿大→指向脾功能亢进;
- 脾脏正常→支持未特指型诊断。
- 血常规与外周血涂片: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结果 | 临床意义 | 处理建议 |
---|---|---|---|
血小板计数(PLT) | <50×10⁹/L | 中高风险出血(黏膜/内脏出血) | 启动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TPO-RA) |
<20×10⁹/L | 高风险致命性出血(颅内/消化道) | 紧急血小板输注+IVIG | |
骨髓巨核细胞 | 数量正常↑ + 成熟障碍 | 提示外周破坏增加(免疫/消耗性) | 免疫抑制治疗 |
数量显著↓ | 提示生成障碍(骨髓衰竭/浸润) | 造血生长因子/骨髓活检 | |
血小板抗体(GPIIb/IIIa) | 阳性(30-50%病例) | 支持免疫介导机制,但非特异性 | 结合临床决定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 |
TPO水平 | >正常值2倍 | 提示血小板生成障碍 | 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 |
凝血功能(APTT/PT) | 延长 |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DIC/肝病) | 纠正原发疾病+补充凝血因子 |
四、总结
- 诊断核心: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全面排除继发因素;
- 检查策略:分层递进(初筛→病因排查→机制验证);
- 关键鉴别:骨髓巨核细胞数量与TPO水平是区分生成障碍/破坏增加的核心指标;
- 治疗依据:根据血小板计数分级管理出血风险,>50×10⁹/L可观察,<20×10⁹/L需紧急干预。
参考文献:
- 《血液系统疾病专业教科书》(第5版),血小板减少症章节
-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标准》(2023更新版)
- 《中华血液学杂志》,"未特指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专家共识"(2024)
- NCCN临床实践指南:造血生长因子(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