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凝血缺陷Unspecified Coagulation defects

更新时间:2025-06-18 15:58:37
编码3B4Z

关键词

索引词Coagulation defects、未特指的凝血缺陷、凝血异常、凝血障碍、抗凝异常、凝血功能紊乱、血液凝固缺陷、凝血因子缺乏、凝血病
缩写UCD、未特指凝血缺陷
别名未确定凝血障碍、未知凝血缺陷、不明确的凝血异常

血小板质量缺陷(3B62)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

    • 血小板功能检测异常:通过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对ADP(5μM)、胶原(2μg/mL)和瑞斯托霉素(1.2mg/mL)的诱导反应显著降低(聚集率<40%)。
    •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如GPIIb/IIIa、GPIb/IX/V)表达缺陷(表达量<正常值的50%)。
    • 遗传学检测:检出与血小板功能缺陷相关的致病基因突变(如ITGA2BITGB3GP1BA基因等)。
  2. 必须条件

    • 出血症状: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瘀斑≥3处/月)、反复鼻衄(≥2次/周)或创伤后出血时间延长(>15分钟)。
    • 实验室三联征
      • 血小板计数正常(150-450×10⁹/L)
      • 出血时间延长(Ivy法>10分钟)
      • 血小板功能检测至少两项异常
  3. 支持条件

    • 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类似出血表现(阳性预测值达75%)。
    • 特殊体征
      • 致密颗粒缺乏患者可见血小板电镜下α颗粒空泡化(透射电镜诊断)
      • 巨大血小板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12fL)
    • 继发因素排除
      • 7天内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 肾功能正常(血肌酐<1.5mg/dL)

二、辅助检查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
├── 血小板计数与形态学
│ ├── 全血细胞计数(CBC)
│ └── 外周血涂片(评估巨大血小板/颗粒缺失)
├── 初筛功能检测
│ ├── 出血时间(Ivy法)
│ └── PFA-100闭合时间
二级检查
├── 特异性功能检测
│ ├── 光比浊法聚集试验(ADP/胶原/瑞斯托霉素)
│ └── 血栓弹力图(TEG)
├── 分子标志物检测
│ ├── 流式细胞术(GPIIb/IIIa、CD63等)
│ └── 血小板ATP释放试验
三级检查
└── 遗传学检测
├── 靶向基因测序(17个血小板病相关基因)
└── 全外显子组测序(疑难病例)

判断逻辑

  • PFA-100闭合时间延长(胶原/ADP>150秒):提示血管性血友病或血小板功能障碍,需进一步做瑞斯托霉素诱导聚集试验鉴别。
  • ADP诱导聚集缺失但瑞斯托霉素反应正常:高度提示血小板无力症(GPIIb/IIIa缺陷)。
  • 电镜显示α颗粒空泡化:指向灰色血小板综合征(α颗粒缺陷)。
  • CD63表达缺失(流式细胞术):提示致密颗粒释放障碍。

三、实验室参考值

检测项目 正常参考值 异常意义
PFA-100 COL/ADP: 71-118秒 >150秒提示血小板功能缺陷或vWD
血小板聚集率 ADP(5μM): 60-90% <40%提示释放障碍或受体缺陷
血清TXB2 10-50 ng/mL <5 ng/mL提示血栓素合成通路异常
血小板ATP 释放量>1.5nmol/10⁸血小板 <0.8nmol提示致密颗粒储存池缺陷
CD41/CD61 表达率>95% <50%确诊血小板无力症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 聚集试验异常者需排除药物干扰后重复检测
  • 流式检测GP缺陷者应进行遗传咨询
  • 致密颗粒缺陷患者禁用5-HT受体激动剂

四、诊断流程图

疑似病例
→ CBC+外周血涂片(排除血小板减少)
→ 出血时间/PFA-100初筛
→ 异常者行光比浊聚集试验
→ 特异性异常模式确定缺陷类型
→ 流式/电镜/基因检测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

  1. ISTH《血小板功能缺陷诊断指南》(2022)
  2. 《血液病学》(第8版)血小板疾病章节
  3. NCCN《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管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