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Unspecified Acquired thrombocytopenia

更新时间:2025-06-19 01:57:17
编码3B64.1Z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thrombocytopenia、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
缩写ATP、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
别名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后天-血小板-减少、获得性-紫癜-症

未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1. 金标准(确诊依据)

    • 骨髓活检病理学确认
      • 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7个/低倍视野),伴成熟障碍(产板型巨核细胞比例<30%)。
      • 排除恶性浸润(如白血病细胞)、纤维化或再生障碍性改变。
  2.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至少2次独立检测(间隔≥24小时),血小板计数<100×10⁹/L。
    • 排除特定继发因素
      • 无近期(3个月内)使用已知致血小板减少药物(如肝素、奎宁)。
      • 无活动性感染(HIV/HCV阴性,血培养阴性)。
      • 无自身免疫病(抗核抗体、抗磷脂抗体阴性)。
      • 无脾肿大(超声显示脾脏长径<11cm)。
  3.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典型出血表现
      •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3处)或自发性鼻衄/牙龈出血。
    • 未成熟血小板比例升高
      • 网织血小板比例>8%(反映骨髓代偿性释放)。
    • 血小板寿命缩短
      • 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血小板半衰期<5天(正常7-10天)。
  4. 阈值标准

    • 符合“金标准”或同时满足所有“必须条件”即可确诊。
    • 若骨髓检查未实施,需满足:
      • 必须条件 + ≥2项支持条件 + 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症(如ITP、DIC)。

二、辅助检查

  1. 检查项目树

一级检查(初筛)
├─ 血常规 + 网织血小板计数
├─ 外周血涂片
├─ 凝血功能(PT/APTT/FDP)

二级检查(病因排除)
├─ 感染筛查:HIV/HCV/EBV/CMV血清学
├─ 自身免疫筛查:ANA/抗磷脂抗体
├─ 腹部超声(脾脏大小)

三级检查(骨髓评估)
├─ 骨髓穿刺涂片
└─ 骨髓活检病理

  1. 判断逻辑
    • 血常规
      • 血小板<100×10⁹/L触发进一步检查;若伴贫血/白细胞异常,提示骨髓疾病。
    • 外周血涂片
      • 大血小板增多→骨髓代偿活跃;裂红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排除TTP)。
    • 凝血功能
      • PT/APTT正常→排除DIC;FDP升高需排查隐匿性凝血异常。
    • 骨髓活检
      • 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支持破坏性血小板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指向生成障碍。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小板计数

    • <100×10⁹/L:诊断阈值,出血风险增加。
    • <50×10⁹/L:自发性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需密切监测。
    • <20×10⁹/L:高危状态,需紧急干预预防颅内出血。
  2. 网织血小板比例

    • >8%:提示骨髓代偿性释放未成熟血小板,支持破坏性机制。
    • <5%:指向血小板生成障碍(需骨髓检查)。
  3. 骨髓巨核细胞评估

    • 数量正常/增多 + 成熟障碍:符合未特指血小板减少的典型病理。
    • 数量减少:需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骨髓浸润。
  4. 凝血标志物

    • FDP>5μg/mL:提示隐匿性凝血激活,需评估DIC风险。
  5. 免疫学指标

    • 抗血小板抗体弱阳性:可能为低效价非特异性抗体,需结合临床解读。

四、总结

  • 诊断核心:依赖骨髓巨核细胞病理特征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系统性继发因素排除。
  • 辅助检查:分层推进,从初筛到骨髓评估,避免遗漏隐匿病因。
  • 实验室关键:网织血小板比例和骨髓病理是鉴别破坏性/生成性机制的核心指标。

参考文献

  1. WHO《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分类(ICD-11)》
  2. ASH《血小板减少症诊断指南》
  3. Blood 期刊: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