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Other specified Haemorrhagic diseases due to acquired coagulation factor defects
编码3B2Y
关键词
索引词Haemorrhagic diseases due to acquired coagulation factor defects、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营养性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其他原因的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其他原因的维生素K缺乏(包括乳糜泻)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 [possible translation]、其他原因的维生素K缺乏(包括乳糜泻)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肠道疾病所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梗阻性胆道疾病所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梗阻性胆道疾病(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所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 [possible translation]、梗阻性胆道疾病(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所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其他非自身免疫性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von Willebrand病、获得性von Willebrand综合征、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综合征、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病、骨髓增生性肿瘤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获得性Von Willebrand病、骨髓增生性肿瘤或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心脏畸形引起的获得性Von Willebrand病、Heyde综合征、主动脉瓣狭窄或心脏畸形引起的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病、与系统性淀粉样变相关的因子X缺乏、获得性凝血酶原复合物缺乏、获得性低凝血酶原血症、肝病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因子Ⅱ缺乏、获得性因子V缺乏病、获得性低前加速因子血症、获得性不稳定性因子缺乏、获得性前加速因子缺乏、获得性不稳定因子缺乏、获得性因子VII缺乏病、获得性低前转变素血症、获得性低转换蛋白原血症、获得性纤维蛋白稳定因子缺乏症、获得性纤维蛋白减少、获得性纤维蛋白减少症、获得性特发性低凝血酶原血症、获得性稳定因子缺乏
缩写OTADCFD
别名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症、慢性肝病相关凝血障碍、营养不良性凝血障碍、肠病性凝血障碍、胆道疾病相关凝血障碍、骨髓增生性肿瘤相关凝血障碍、心源性凝血障碍、淀粉样变相关凝血障碍、肝病相关凝血障碍、获得性冯-维勒布兰德病
其他特指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特定凝血因子(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FⅫ)活性显著降低(<50%正常值)。
- 排除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需结合家族史和既往凝血功能正常记录)。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标准):
- 凝血功能异常:
- PT(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正常值1.5倍)。
- 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正常值1.5倍)。
- 出血临床表现:
- 至少满足以下两项典型症状:
- 自发性皮肤瘀斑(直径>2cm)。
- 反复鼻衄(单次出血>10分钟)。
- 异常部位出血(关节腔/肌肉/消化道)。
- 凝血功能异常: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病因关联证据:
- 肝脏疾病(Child-Pugh评分≥B级)或维生素K缺乏(血清维生素K<0.5 ng/mL)。
- DIC实验室证据(D-二聚体>0.5 mg/L + 纤维蛋白原<1.5 g/L)。
- 自身抗体阳性(如抗FⅧ抗体滴度≥0.6 BU/mL)。
- 影像学支持:
- 超声/CT显示肝脾肿大或胆道梗阻(维生素K缺乏相关病例)。
- 病因关联证据: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评估] --> B[凝血功能筛查] B --> C{PT/APTT延长?} C -->|是| D[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C -->|否| E[排除诊断] D --> F[特定因子活性检测] F --> G[病因排查] G --> H1[肝功能+维生素K] G --> H2[自身抗体筛查] G --> H3[DIC指标检测] H1 --> I1[腹部超声] H2 --> I2[Bethesda法] H3 --> I3[FDP/D-二聚体] -
判断逻辑:
- PT/APTT延长:
- 提示外源性(PT)或内源性(APTT)凝血途径障碍,需进一步检测因子活性。
-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
- 单一因子活性<30%:提示特定因子缺乏(如FⅦ缺乏需排查肝胆疾病)。
- 多因子活性降低:指向维生素K缺乏或肝病。
- Bethesda法:
- 抗体滴度≥0.6 BU/mL:确诊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如获得性血友病)。
- D-二聚体升高(>0.5 mg/L):
- 合并纤维蛋白原<1.5 g/L:支持DIC诊断。
- PT/APTT延长: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参考范围 | 异常意义 |
---|---|---|
PT | 11-13.5秒 | >16秒:提示外源性途径障碍(FⅡ/FⅤ/FⅦ/FⅩ缺乏或维生素K缺乏) |
APTT | 25-35秒 | >52秒:提示内源性途径障碍(FⅧ/FⅨ/FⅪ/FⅫ缺乏或肝素影响) |
纤维蛋白原 | 2.0-4.0 g/L | <1.5 g/L:DIC或严重肝病可能,需紧急补充 |
D-二聚体 | <0.5 mg/L | >0.5 mg/L:提示纤溶亢进(DIC或血栓性疾病) |
FⅧ活性 | 50-150% | <30%+抗体阳性:获得性血友病A,需免疫抑制治疗 |
维生素K | 0.5-2.0 ng/mL | <0.5 ng/mL:需肠外补充维生素K(10 mg/d) |
抗FⅧ抗体 | <0.6 BU/mL | ≥0.6 BU/mL:需利妥昔单抗或环磷酰胺治疗 |
四、关键诊断要点
- 病因导向:
- 肝病患者关注PT延长+低纤维蛋白原;维生素K缺乏者PT延长更显著。
- 排除假性异常:
- 血标本肝素污染可致APTT延长(用鱼精蛋白中和验证)。
- 紧急处理阈值:
- PT>20秒或活动性出血时,需立即输注新鲜冰冻血浆(10-15 mL/kg)。
参考文献:
- ISTH《获得性凝血病管理指南》(2023)
- 《血液病学》(Williams Hematology, 10th ed)
- 中国《出凝血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