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Other specified Acquired thrombocytopenia
编码3B64.1Y
关键词
索引词Acquired thrombocytopenia、其他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特指为难治性、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肝血小板减少症
缩写其他特指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OTATP
别名特殊类型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特定获得性血小板减少、获得性血小板减少-其他特指型
其他特指的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血小板计数持续<100×10⁹/L(连续2次检测间隔≥24小时)。
- 排除常见类型:
- 排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明确类型。
- 持续性血小板减少: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要素):
- 特定病因证据(至少符合一项):
- 化疗药物暴露史(如顺铂、卡铂等骨髓抑制药物)。
- 慢性肝病(肝硬化Child-Pugh B/C级)伴脾肿大(脾长径>12cm)。
- 确诊活动性病毒感染(HIV RNA阳性/HCV RNA阳性)。
- 维生素B12<150 pg/mL或叶酸<4 ng/mL。
- 骨髓巨核细胞异常:
- 骨髓活检显示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伴成熟障碍(产板型巨核细胞<30%)。
- 特定病因证据(至少符合一项):
-
支持条件(强化诊断依据):
- 典型出血表现:
- 皮肤黏膜出血(瘀点/瘀斑)或自发性鼻衄/牙龈出血。
- 治疗反应特征:
- 对糖皮质激素/IVIG治疗无效(治疗4周后血小板计数上升<30%)。
- 特殊实验室指标:
- 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正常值上限1.5倍。
- 典型出血表现: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实验室检查]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骨髓评估] B --> B1[全血细胞计数] B --> B2[凝血功能] B --> B3[病毒血清学] B --> B4[营养指标] C --> C1[腹部超声] C --> C2[腹部CT] D --> D1[骨髓涂片] D --> D2[骨髓活检]
判断逻辑:
- 全血细胞计数:
- 血小板<100×10⁹/L时启动诊断流程,需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EDTA依赖性)。
- 凝血功能:
- PT/APTT正常可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若异常需排查肝病或DIC。
- 腹部影像学:
- 脾肿大(脾长径>12cm)支持肝病或脾功能亢进相关血小板减少。
- 骨髓检查:
- 巨核细胞增多伴成熟障碍提示生成障碍型;巨核细胞减少需排查化疗/辐射损伤。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
血小板计数 | <100×10⁹/L | 确诊核心指标,<30×10⁹/L提示高出血风险 |
TPO水平 | >150 pg/mL | 反映骨髓代偿能力,升高提示巨核细胞生成障碍 |
维生素B12 | <150 pg/mL | 缺乏导致巨核细胞DNA合成障碍,需补充治疗 |
HIV/HCV抗体 | 阳性 | 提示病毒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需启动抗病毒治疗 |
抗血小板抗体 | 阳性(非必须) | 提示潜在免疫机制参与,但非本病诊断要件 |
肝功能 | ALT>2倍上限或白蛋白<30g/L | 支持肝病相关性诊断,需评估Child-Pugh分级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第一步:确认持续性血小板减少(≥2次检测)。
- 第二步:通过病史/检查排除ITP、HIT等常见类型。
- 第三步:针对五大病因(化疗/肝病/病毒感染/营养缺乏/难治性)寻找特异性证据。
- 第四步:骨髓检查评估巨核细胞状态,区分生成障碍型与破坏/分布异常型。
参考文献:
- 《威廉姆斯血液学》(第10版)
- WHO《血液疾病分类》(ICD-11)
- 中国《成人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专家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