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脾疾患Congenital disorders of spleen

更新时间:2025-06-18 18:43:18
编码3B80
子码范围3B80 - 3B80

关键词

索引词Congenital disorders of spleen、先天性脾疾患
别名先天性脾异常、先天性脾脏发育不良、先天性脾缺陷、脾脏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脾疾患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确认脾脏结构异常

      • 超声/CT/MRI证实脾缺如(腹腔及盆腔未见脾脏影)或副脾(额外脾组织直径≥1cm)。
      • 脾肿大(成人脾脏长径>12cm,儿童超过年龄相关正常值2个标准差)。
    • 实验室特征性证据

      • 外周血涂片检出Howell-Jolly小体(敏感性90%-95%)。
      • 持续性血小板增多(>450×10^9/L)且排除其他继发因素。
  2. 支持条件(临床与遗传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荚膜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败血症)。
      • 合并先天性心脏畸形或内脏异位(如Ivemark综合征)。
    • 遗传学证据
      • 基因检测发现与脾发育相关基因突变(如NKX2-5GATA4)。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满足以下任一项:
      • 影像学确认脾缺如/副脾+Howell-Jolly小体阳性。
      • 影像学确认脾肿大+贮积病相关代谢异常(如戈谢病酶活性检测异常)。
    • 疑似病例需满足:
      • 血小板增多+反复感染+内脏异位影像学证据。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树

    ┌───────────────────────┐
    │ 首选:腹部超声(筛查) │
    └──────────┬──────────┘

    ┌──────────┴──────────┐
    │ 异常时升级检查: │
    │ 1. 增强CT(评估脾血管) │
    │ 2. MRI(鉴别副脾与肿瘤) │
    └──────────┬──────────┘

    ┌──────────┴──────────┐
    │ 复杂病例: │
    │ 1. 放射性核素扫描(脾功能)│
    │ 2. 心腹部联合CT(内脏异位)│
    └───────────────────────┘

  2. 判断逻辑

    • 超声检查
      • 脾缺如诊断需连续3次不同切面扫描未探及脾脏,并排除异位脾。
      • 副脾判定标准:独立血供的类脾回声结节,多位于脾门区(需与淋巴结鉴别)。
    • 增强CT
      • 脾缺如确诊需同时发现肝脏形态异常(方叶形成)及胃大弯位置改变。
      • 脾肿大需测量脾指数(长径×宽径×厚度≥480 cm³为异常)。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血常规

    • 血小板>450×10^9/L:提示脾功能缺失(需排除骨髓增殖性疾病)。
    • Howell-Jolly小体阳性:特异性标记物,提示脾脏滤过功能丧失(灵敏度>90%)。
  2. 免疫学检测

    • 肺炎球菌IgG抗体<1.3 μg/mL(疫苗接种后):提示脾相关免疫缺陷,感染风险增加5倍。
    • 补体水平降低(C3/C4):提示继发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
  3. 代谢筛查

    • β-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15%:确诊戈谢病相关脾肿大的金标准。
    • 极长链脂肪酸升高:提示过氧化物酶体病导致的脾发育异常。
  4. 遗传检测

    • NKX2-5基因杂合突变:与先天性无脾综合征合并房室间隔缺损相关(阳性率约30%)。

四、总结

  • 诊断核心:影像学结构异常联合实验室特征性改变(Howell-Jolly小体+血小板增多)。
  • 检查策略:超声作为初筛,复杂病例需CT/MRI多模态成像,遗传检测指导综合征型诊断。
  • 实验室预警:血小板>500×10^9/L时需预防性抗凝,抗体滴度过低者需每月抗生素预防。

参考文献

  1. 《先天性无脾综合征临床管理指南》(J Pediatr Hematol Oncol 2020)
  2. 《脾发育异常影像诊断专家共识》(Radiology 2023)
  3. 《贮积病诊疗国际指南》(Blood Rev 2022)
  4. 《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治建议》(Clin Immunol 2021)